标题:新春寄语 | 三宝的恩德,以何为报 内容: New Year's message佛日清凉宝《普贤行愿品》十大愿其中一愿是“请佛住世”,对于我们现实生活的对象就是善知识,善知识是总集三宝的恩德,是众生利乐的源泉;能通达佛的真实义,能解释佛法,能统领僧团。 但是不管是僧团也好,还是在家弟子也好,善知识所摄受的众生是具有双向性的。 一方面善知识建刹安僧,统领僧团,度化众生,这是他的愿力,是他要做的事业;另一方面这个事业也取决于他所面对的这个群体。 这个群体如果如理如法,大家转换得比较好,修行比较得力,这样的团队就能够产生一种比较好的回馈。 NEW就像一个人种地一样,这个地比较肥沃,种子也选得比较好,到了秋天就会有收获。 如果是一块贫瘠的土地,纵使很努力,种子也不是很好,有可能这一年就会贴本。 所以一个善知识所摄受的众生,如果成长得比较良性,最后转凡成圣,就会硕果累累。 这也是一份正能量,一份回馈。 以前我们要出去弘法的时候,都对送行的人说,你们好好努力啊,你们是我的大后方啊。 往往这只是作为对大家的一种鞭策和希望吧,因为作为弟子,总是希望师父在外面不要太累。 如果弟子能把这份心变成修行的动力,降伏烦恼,精进修行,那是很好的。 NEW但是实际上在这个娑婆世界,一个善知识往往要面对的是这个场景:前后受敌,四面楚歌。 我师父纵使这样子修行,度过了那一个个劫难,建了那么多道场,但是有一天师父还是说,这个娑婆世界没有立锥之地啊。 这不是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这个没有,而是指世俗缘起上没有立锥之地。 虽然都是师父建立的道场,但是只要有人就有烦恼,只要写牌位就有阴性众生。 人的烦恼加阴性众生,一个道场就很难呈现出阳性的。 每一个人几乎都是一个漏洞,要注入多大的水量,才能超过漏洞的流量,而且不仅能够保持平衡,还可以让这个水呈增长趋势,这是要多大的福德资粮啊。 作为佛弟子、修行者,如果这一辈子的修行,连三宝的恩德都不能报,还怎么说自己在认真修行呢? 实际上要成长到有报恩的能力,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这是需要实力的。 所以希望这个话题能变成大家精进修行的动力。 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有良知的人,就会把自己的生命集中起来做一点事情,就怕生命没有聚焦、没有一个精准的目标。 我们看冬天的阳光好像没有力量,但是拿放大镜聚焦起来,照样可以点燃纸张;如果不用放大镜去聚焦阳光,就是夏天再猛烈的阳光,也不会让一张纸晒着晒着就点燃了。 NEW你如果总是想着我现在吃着三宝的饭,我这一生能报恩吗? 我想你会成为一个报恩者的。 因为当你集中自己生命的力量,精准地去用功办道的时候,你会成为一个摆脱烦恼的修行者。 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一生几十年很快就过去了。 并且老实说,这几十年没有多长时间可以用来修行。 更何况睡觉还要去掉三分之一的时间,还有吃饭穿衣、生活琐碎要去掉很多时间,被烦恼围着打又去掉很多时间。 我们在座的每一天制造轮回、生烦恼的时间,远远地要大于我们有道心、念佛持咒的时间。 我们要学佛很久,才会真正地现前智慧的。 天天念“阿弥陀佛”,哪一天能知道真正的无量光无量寿是什么了,智慧就现前了,才有资格“烦恼即菩提”,否则烦恼就是烦恼,生死就是生死。 佛弟子第一个就是要开智慧。 所以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是一切诸佛之师,是我们的师父。 我们最重要的生命课题,是解脱还是轮回的根本点,就在于智慧有没有开。 《金刚经》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我们是见诸相就是相,美其名曰是修行了,但是我们脚踏实地的还是在这个烦恼生死网中。 NEW点击图片观看纪录片《觉岸》所以我师父百年纪录片为什么叫《觉岸》? 就是要我们思考,怎样依着师父的殊胜因缘,我们也能在生死大海中两个脚尖点到地,能登上岸,不再受生死之苦。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我们虽然一起住、一起吃饭、一起劳动,但是修行是不能替代的,是要每一个人自己用功的。 能发现自己的问题,这也是一个极大的成功。 所以今天要抛出这个问题来:我们在三宝地里,我们此生能报恩吗? 我们能成为一个报恩者吗?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无非是开始和坚持 发布时间:2022-02-07 23:39:55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