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学习圆教的态度 内容: 《天台宗纲要》静权大师 述   第三十五集(一) 圆教(二)圆教的根性点击图片观看视频课程:《天台宗纲要》第三十五集讲解:上传下喜法师地点:宁波慧日禅寺时间:2018年本集视频时长:48:59圆教为什么叫圆教? 因为它的意义具有圆妙、圆满、圆足、圆顿,它的功能具有圆伏、圆信、圆断、圆行、圆位、圆自在庄严、圆建立众生。 不单单体是圆的、相是圆的,用也是圆的,请问圆教是谁的境界呀? 佛的境界。 一句阿弥陀佛是谁的境界? 也是佛的境界。 唯佛与佛方能究竟了知,所以一句佛号是难信之法。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就知道,不是耳朵听到、嘴里念着,就信阿弥陀佛了,就会念阿弥陀佛了,耳朵听到了是分别识听到了,并不知道阿弥陀佛的真正含义。 真正的信是信解的信,要有闻思,有了闻慧、思慧,才会解开这个信。 救度众生是因为佛的万德洪名,而不是因为听到念佛名号的声音。 所以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 请问释迦牟尼佛跟阿弥陀佛名号是不是一样的? 是一样的,都是果地圆满的佛。 祂们的名号都是万德洪名,都是圆满的,但是有的人听到了反应就很强烈,给孤独长者第一次听到佛陀的名号的时候,汗毛直竖,泪水横流,身心震颤。 给孤独长者平时乐善好施,救护弱势群体,福德积累得多,所以他听到佛的名号就有感应。 这就叫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缘。 《宗镜录》永明延寿大师创发圆信之人。 须明十种观法。 十种观法者。 一观不思议境。 二发真正菩提心。 三巧安止观。 四破诸法遍。 五善识通塞。 六三十七品调适。 七对治助开。 八善知位次。 九安忍强软两贼。 十顺道法爱不生。 如是不滥。 方入圆乘。 且最初一念信解之心。 能成五品。 台教云。 若人宿植深厚。 或值善知识。 我们今天再学一下昨天学过的最后一段:(二)圆教的根性所谓不善于学圆教,实际上还不是不善学,而是不曾学。 譬如只知背诵教条,而没有实际的修持;或只知盲修瞎练,而根本没有在心地上用功,这些都不能算在学圆教。 怎样才够得上真正学圆教呢? 首先,必须具至诚心,深信佛法的好处,自知罪障深重,惭愧忏悔,改往修来,因发心的真切猛利,可以消灭无始的罪障,得入圆乘。 忏是忏其先罪,悔是悔其后过,忏悔一法,是去恶为善,背尘合觉的一个重要过程,所以天台教中特别注重忏悔,如法华三昧忏等,这是薄地凡夫得入圆乘的一种胜异方便,尤必须加以最认真的修习。 --- 《天台宗纲要》原文藏通别圆对于圆教,不是读到文字,或者听别人讲了,就是在学了,“而是不曾学,譬如只知背诵教条”。 即便把圆教的内容一字不落地背下来,也不代表在学圆教,因为没有实际地修持。 哪怕我们想要实际地修持别教,那也是三界外的菩萨修的;而圆教是佛的境界。 这样的境界我们怎么修持? 我们只知盲修瞎练,根本没有在心地上用功,这些都不能算是在学圆教。 怎样的态度才能算是真正地学圆教呢? 就是静权大师前面讲的“必修具至诚心,深信佛法的好处,自知罪障深重,惭愧忏悔,改往修来”。 对于圆教,我们要生起虔诚的心,要发心真切猛利。 什么人具足一点学圆教的相貌呢? 首先师父要有师父的相;其次,弟子要有弟子的相。 当这两个相都现出来了,这才叫师徒,这才是因缘和合。 大乘佛教为什么能传到中国来? 也是因为中国具足了这样的一个根基,所以达摩祖师的师父就关照他,说东震旦土有大乘气象,你的法缘在那里,你应当去传播。 所以一个地方要有这个根器,才有人来传大乘的法。 《法华经》那么殊胜,但是有些人不能为说,乃至有五千退席,佛陀也不阻止。 为什么? 就是因为殊胜,有的人是领受不了的,对《法华经》皱个眉头的果报都是很严重的。 圆教这么殊胜,我们对圆教有没有生起真切猛利的心? 有了这种渴望之心,忏悔起来就会很真切猛利。 这个真切猛利有一个比喻,就像身后有一群狗在咬一样,跑得那么快,那种修行的急切、渴望。 虽然我们不能真实地、实际地修持圆教,但是我们可以真切地、实际地修持忏悔。 真心忏悔、虔诚忏悔就能灭障。 忏悔的对境是什么? 就是以圆教的对境。 圆的境界,在显,比如说是普贤菩萨的体性大白象;在密,就是金刚萨埵。 金刚萨埵是普贤菩萨的秘密身。 为什么《法华经》里说,以后能听到、看到《法华经》的人,都是普贤菩萨加持的呢? 因为普贤菩萨代表诸佛的身体。 请问现在佛的身体在不在? 普贤菩萨在不在? 都在,但是以我们凡夫的分别心是看不到的,只能心领神会。 包括下面的学习,我们要带着惭愧心来学,就读一读也要有惭愧心的,要有非常甚深的虔诚渴仰之心。 包括去极乐世界也是这样的,为什么每天做晚课,我说念到普贤菩萨十大愿要流着泪念呢? 要跪在那里念,每一句都要念得真真切切,念得充满渴望。 纵使不知道极乐世界在哪里,纵使阿弥陀佛名号我们闻如不闻,但是我们要渴望见阿弥陀佛,渴望去极乐世界,这种渴望也是一种具相,没有这种渴望的相,我们连极乐世界的门都摸不到。 佛已经圆满了,我们这些薄地凡夫,这些业障深重的人,靠什么见到佛? 不是靠我们的眼睛,而是看我们的心修得怎么样了? 我们的每一个细胞净化得怎么样了? 否则的话,即便佛完全站在你面前,你也看不到的。 如果我们要求圆教的境界、佛的境界,就要把一切众生都当成佛。 把众生当成佛来看,能很快净除我们的业障。 因为众生在我们面前表现的不圆满,就像一面镜子一样,让我们看到自己的不圆满,这就是我们不圆满的生命的投射。 这样,我们就会忏悔自己:一切众生的过错都是我的过错。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当”,这与佛的见地才相应。 这样锻炼自己,我们的心也会越来越净,乃至很快就能见到真正的佛。 这里的字字句句都流露出静权大师的悲心,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忏悔,实际上是个胜异方便,千百年的仇恨也经不起一笑的,一笑泯恩仇;万亿年的黑暗也经不起一灯的,一灯能灭万年暗;无量劫的罪业也经不起一忏的,忏悔者得清净。 FORIQINGLIANGBAO虚云老和尚也讲,修行要“但尽凡心”。 如果能知道凡心,就是有智慧的;如果能尽凡心,就是大英雄。 我们知道我们有凡心吗? 我们知道凡心的罪恶吗? 我们有能力尽自己的凡心吗? 实际上“但尽凡心”这四个字的分量很重的,它是修行的核心。 修行修什么? 我们的佛性要修吗? 佛性不需要我们修的,但是我们偏离佛性的部分是需要修的。 我们说背觉合尘,觉要我们修吗? 尘要不要修? 尘是要修的,我们凡夫不觉悟的部分要修,觉悟的那个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体是不用修的。 卧轮禅师作了一首偈子 —“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 六祖大师给他纠正:“惠能无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如果我们不明白什么是菩提,那我们修什么呢? “对境心不起,能断百思想”,对于觉悟的人,烦恼是菩提;对于没觉悟的人,对境心不起,不起百思想,就是菩提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卷三十三‍‍‍‍‍‍‍复次善男子。 汝因此故。 求善知识。 勿于身心而生疲倦。 见善知识。 勿生厌足。 请问善知识。 勿惮劳苦。 亲近善知识。 勿怀退转。 供养善知识。 无令间断。 随顺善知识教诲。 不应违逆。 于善知识所有功德。 不应疑惑。 闻善知识演说出离门。 应生决定。 见善知识随顺烦恼行。 勿生嫌怪。 于善知识所生深信心不应变改。 何以故。 善男子。 菩萨因善知识。 闻一切菩萨行。 因善知识。 成就一切菩萨功德。 因善知识。 出生一切菩萨大愿。 因善知识。 引发一切菩萨善根。 因善知识。 积集一切。 菩萨助道法。 因善知识。 开发一切菩萨法光明。 因善知识。 成就一切菩萨出离门。 因善知识。 修学一切菩萨清净戒。 因善知识。 安住一切菩萨功德法。 因善知识。 清净一切菩萨自性心。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无非是开始和坚持 发布时间:2022-02-04 23:44:35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8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