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要将殊胜的教法汇入我们的身心 内容: 《天台宗纲要》静权大师 述第三十四集 圆教(二)圆教的根性点击图片观看讲课视频课程:《天台宗纲要》第三十四集讲解:上传下喜法师地点:宁波慧日禅寺时间:2018年本集视频时长:40:54这个季节舒服吧? 我们生活在北纬三十度左右的位置上,这是人类文明最主要的一条线。 佛教中国化之后,天台宗是一个很重要的代表。 虽然智者大师是湖北人,修行得道也是在慧思大师住的河南大苏山,弘法最重要的地方是南京,最后选择在天台山建修禅寺,但是佛教却把他的宗派称为天台宗,以地名为宗。 所以天台山成为了天台宗的象征地,更是被称为佛教的八小山之一。 这个山很奇特,一直可以接到东海,山峰只有一千多米。 修行人在山上修行,或是有寺院,或是有茅蓬,过去有七十二茅蓬之称。 佛教徒中也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普陀山的佛灵,天台山的僧灵。 虚云老和尚最早参学的地方,也是永明延寿大师出家之后最主要的修学地,就是在天台山依止德韶国师。 这里也是我出家的地方,新昌大佛寺自古以来也是智者大师认可的,在天台山的西门,故所以智者大师选择在那里涅槃,因为西门代表极乐世界。 近代弘扬天台宗主要是在宁波。 谛闲大师的观宗寺就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僧才,在中国佛教界影响至今。 在这种地理位置上修行,附加条件不需要太多的,这就是产生人类文明的地方。 学习、修行也是,越容易放松,身体健康的时候,就越能够做到无我。 所以修行要四大调适,至少要很放松,这样可以比较容易无我。 但是问题也在这里,比如说要修声闻法的,入无为的寂灭,他的日子过得挺好,身体四大很调适,这反而很难跟他说佛法。 声闻缘觉也是,已经彻底无我了,不在三界了,法无我还剩一点点,但是要让他更进一步,就太难了。 正因为这样的缘故,蕅益大师说不堕权曲,一旦进入耽空守寂的状态,那真的也是杳杳不知归。 所以普贤菩萨教导我们,发心要不为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 因为我们汉传佛教是大乘佛法,都指归这个地方,我们一学佛,也是接触这个,所以就忘掉了实际上这是佛法中最高的境界,但我们也不知道它殊胜在哪儿,为什么最殊胜,为什么是最高的境界。 就好像佛陀讲天上有月亮,别人指示给我们看的时候,我们执指为月,不但不见其月,亦废其指。 虽然它是这么殊胜了义的法,但是在一个懵懵懂懂的人面前,它了义在何处呢? 究竟在何处呢? 我们依着法,一起学,法可以承载我们。 所以依着僧宝的因缘,我们还能够延续佛法,接引众生,法就成为开发我们的知见和了达位次的通道。 佛日清凉宝纵使我们四大调柔,也是平衡的,五脏六腑也是运作正常的,但实际上凡夫要超越这个健康的、舒服的状态是不容易的。 要让我们从五蕴里超越出来、不被五蕴所障、没有见思烦恼惑、进入更好的状态,这是不容易的。 大多数人不知道最好的状态是什么,我们修行了,知道能转凡成圣,忽然之间,你要想进步了,马上就会有反应的。 但是你要很明确地知道,我要想求进步,现在这个障碍也好,瑞相也罢,怎么能坚定地突破它? 甚至要很冷静地、慢慢地、欢喜地去接受它,谨慎地度过,迎接新的曙光。 除了知识的更新,我们的身体和精神世界也要准备好。 心里渴望着,如果有提升之后,这种提升的相有可能是渐进的,有可能是轻微的,也有可能是顿的。 修行人的见地跟五蕴的身体是有关系的,我们的心跟身体是有关系的。 虽然这么读一读,有可能还不会引发我们那么强烈的身体改变、五蕴的革新,但是当你真正去学的时候,当你真正深入去观修的时候,必然会发生链接。 我师父曾经讲过的一句话,他说《心经》不仅后面的咒是: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整篇文字都是咒。 我看了静权长老的这个纲要之后,油然地生起这个感觉,像诵咒一样的加持力。 哪怕不懂也不要紧,而且读一遍有一遍的加持力,读两遍有两遍的加持力。 这也是今天为什么我上来要给大家讲我们慧日寺所在位置的地理风貌和天台山的特色的原因,因为这个地方适合修行,我们可以很放松,生活成本不需要很高,可以让你的生命长期地绵绵密密地处在一种修行的状态里。 所以天台宗为什么在这个区域里? 因为修行很重要。 没有修行的话,静权长老所讲的这些,你没办法深入去体会,没有办法去消化,没有办法把外在的藏、通、别、圆--佛陀的这个纲宗变成我们内在的智慧。 当我们佛弟子把身心放松,把心灵敞开,把整个藏、通、别、圆都融汇到身心的时候,就等于你的生命与佛完全合一,这还了得! 所以这么殊胜的教法,是要将我们整个身心都交付、完全皈依在这个状态里的。 我们修道的时候,哪里有佛法,就要去哪里;哪里有善知识,就要去哪里。 度化众生了就不一定了,哪里众生苦,就去哪里;哪里没有佛法,就去哪里。 在娑婆世界,我们天天就是活在佛国里了,纵使我们很珍惜当下的环境,很珍惜我们现在的健康状态,但是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状态里,我们要渴望着超越,要准备着进入更甚深的境界、状态。 我今天讲这么多,就是为圆教做铺垫,我们要好好地思考,怎么好好地深入去修行,而不能只是简单地停留在知识层面上的学习。 向上滑动阅览《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四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意轻安,得未曾有。 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 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沉冥,出于苦海。 世尊! 我今虽承如是法音,知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来十方国土,清净宝严妙觉王刹。 如来复责,多闻无功,不逮修习。 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以华屋。 虽获大宅,要因门入。 惟愿如来不舍大悲,示我在会诸蒙暗者,捐舍小乘,毕获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 令有学者,从何摄伏畴昔攀缘,得陀罗尼,入佛知见?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 在会一心,伫佛慈旨。 尔时世尊,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提心,开无上乘妙修行路。 宣示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 云何初心二义决定? 阿难! 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 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阿难! 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 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 阿难! 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 然终不闻烂坏虚空。 何以故? 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 则汝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暖触为火,动摇为风。 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 从始入终,五叠浑浊。 云何为浊? 阿难! 譬如清水,清洁本然。 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 二体法尔,性不相循。 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汨然,名之为浊。 汝浊五重,亦复如是。 阿难! 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 汝身现抟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相织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 又汝心中忆识诵习,性发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 ;是第三重,名烦恼浊。 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 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阿难! 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 以湛旋其虚妄灭生,复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 如澄浊水,贮于净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 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 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 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 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 阿难! 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 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 阿难! 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 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 空无形相,无结解故。 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 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 阿难! 云何名为众生世界? 世为迁流,界为方位。 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 。 过去未来现在为世。 方位有十,流数有三。 一切众生织妄相成,身中贸迁,世界相涉。 而此界性,设虽十方,定位可明。 世间祇目东西南北,上下无位,中无定方。 四数必明,与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转十二。 流变三叠,一十百千,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阿难。 汝复于中克定优劣。 如眼观见,后暗前明,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旁观,三分之二。 统论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当知眼唯八百功德。 如耳周听,十方无遗,动若迩遥,静无边际,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如鼻嗅闻,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 验于鼻根,三分阙一,当知鼻唯八百功德。 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言有方分,理无穷尽,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如身觉触,识于违顺,合时能觉,离中不知,离一合双。 验于身根,三分阙一,当知身唯八百功德。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唯圣与凡,无不包容,尽其涯际,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阿难! 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当验此等六受用根,谁合谁离? 谁深谁浅? 谁为圆通? 谁不圆满? 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 我今备显,六湛圆明,本所功德,数量如是。 随汝详择其可入者,吾当发明,令汝增进。 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 但汝下劣,末能于中圆自在慧。 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无非是开始和坚持 发布时间:2022-02-03 23:34:28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8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