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现在社会为什么有这么多贪污腐败的现象? 内容: 第一百九十一条:【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哉? 其未得之也,患得之。 既得之,患失之。 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这段话是出自《群书治要》卷九《论语》。 “鄙夫”是既没有知识学问,所见不广,又没有德行,贪图名利、行为卑鄙的人。 在这里,孔子先提疑问,“鄙夫可与事君也哉? ”“事君”,就是指可以出来事奉君主、事奉元首,做大官。 “也哉? ”可以吗? 可以出来替国家办事吗? 我们一定要明白读书是为了什么。 古人说,读书志在圣贤,在古代,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社会、国家、人民办事,只要念过书的人都懂得这个道理,不会办事,只知道读书,就变成书呆子了。 所以读书明理,志在办事。 要走上社会的人都要先问问自己,有德才吗? 愿意为人民牺牲一切吗? 如果既有德才,又有愿意为天下人服务的精神,那么就可以出来兼济天下、利益天下的苍生。 如果只是有钱,或者出来办事只是为了钱、为了一己私利,那就会误尽苍生。 譬如,现在社会为什么有这么多贪污腐败的现象? 就是因为把读书志在圣贤变成了读书志在赚钱,读书的目的和古人不一样了,所以有了权力之后,就会想方设法升官发财、谋取私利。 如果当老师的一心只为赚钱,那就不会像以往那么受人尊敬了。 在传统社会,老师特别受人尊重,因为他如果看到学生家境很贫寒,缴不起学费,但是非常地刻苦,也有服务天下的用心,那么就愿意教导他,甚至不收他的学费,还会贴补他的生活费用。 所以,老师志在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即使自己没有多少财富,但是仍备受社会大众的尊重。 反观现在,老师的存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老师为了多获得一些辅导费,在课堂上该教的内容不教,都留待补习班去教,而这个补习班的收费却非常高。 当老师为了谋取财富而去教书时,就不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自然也就不像以往那么受大众尊重了。 与教师相类似的职业,还有医生。 古代的医生只要听到有人敲门,即使夜半三更,他也会立刻起身,出门去看病。 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询问这个病人家境如何,也不是有多少钱可以赚,而是不能耽误病人的病情。 治疗后,如果得知病人家境贫寒,掏不起医药费,他就不仅不会收,甚至还会免费给一些药。 正因为古代的医生都是以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为目的,所以也备受社会大众的尊重。 如果官员、教师、医生出来做事的目的只是为了钱,那么这个社会将会产生非常严重的问题。 《孟子》中有一句话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为什么现在出现了这么多的社会问题? 就是因为从上面的领导者到底下的老百姓都是交相地争夺利益,这个社会就危险了。 所以不能唯利是图。 孔子提出这个问题“鄙夫可与事君也哉? ”之后,就进行了解答,这种人不可以事君。 皇侃的注疏说:“凡鄙之人不可与之事君。 ”意思是说,不可与鄙夫共同事君。 这是一种解法。 另一种是王引之《经传释词》中的解释,他把“可与”的“与”字解释为“以”,并且进行了引证。 意思就是,没有道德品行的人确实不可以干政治。 “其未得之也,患得之”。 何晏的批注说:“患得之者,患不能得之。 ”这种类似的说法,譬如说韩愈的“敢将衰朽惜残年”,这个“敢”,就是“不敢”的意思。 鄙夫为得到名位利禄而做事,尚未得到的时候唯恐得不到,就会为了求得财色名利而不择手段。 “既得之,患失之”,得到了名位利禄之后,他又恐怕失掉。 “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郑康成的批注说:“无所不至者,言其邪媚,无所不为”。 患得患失,终日是自私自利,为自己打算,这种人就是鄙夫,他做事的目的是为了贪图个人名利,在未得到名利的时候,会想尽一切办法去获得,只要能有所得,不论来路明与不明,不论手段合不合道义,他都一概不管,甚至杀人放火、奸盗邪淫,什么都可以干。 得到了这些财色名利之后,又会想尽方法保证不丢失。 试想一下,这种人可以为国家办事吗? 有意要从政的人,读了这一章,要好好反省自己的从政动机。 “既得之,患失之”,这种患得患失的心为什么会产生? 这是因为起心动念都是考虑自己的私利,试问这样的人怎么能够福国利民? 所以古人教导人要见得思义、见利思义。 看到获得或利益现前的时候,首先要想它符不符合道义,如果不符合,那是万万不能得的。 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查看更多文章 发布时间:2022-02-01 04:13:39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7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