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圆教的"圆"有四种意义 内容: 《天台宗纲要》静权大师 述   第三十一集(一)圆教(一)立名的意义点击图片观看讲课视频课程:《天台宗纲要》第三十一集讲解:上传下喜法师地点:宁波慧日禅寺时间:2018年本集视频时长:39:35我们这个“我”如铜墙铁壁,为什么修行要自己修呢? 因为别人是拆不掉你这个铜墙铁壁的,只有自己能拆,而且要有方法拆,所以禅宗叫“拔铆抽隼”,哪怕是净土法门求愿往生极乐世界,也要修到全妄即真。 生死心不切,刚骨不硬,这个三界的门是撞不出去的,三界的门在哪儿? 就在我们自己。 三千大千国土在哪儿? 就是这个三界。 小千世界是从欲界到色界的二禅三天,中千世界到色界的三禅三天,三千大千世界就包括了无色界的四空天,所以三千大千世界就是指三界。 只不过诸佛菩萨把车都开到我们家门口了,所以我们要学习,然后登佛的车,别教的十乘观法实际上就是以法为乘。 我们今天带着惭愧的心要学习圆教了,我们既非常向往、恭敬,但实际上又颤颤巍巍,又很惭愧。 像我以前在师父身边,每次要见师父的时候,我都是衣服整理好,佛珠拿好,定下来,把身心都干净了,自己觉得状态比较好了,才敢靠近师父,十多年都是这样。 哪怕是汇报内容,也汇报让师父欢喜的,纵使出去参学,也是做供养想。 出去的时候跟师父请假,回来的时候跟师父销假,可说的、不可说的,心里都打包供养师父。 所以我们学圆教的时候,就像要见佛一样,心情既激动也愧疚,就是为了要达到圆满的佛的见地,乃至佛的正因,从正因、正缘到正果。 11FORIQINGLIANGBAO前面已经把藏、通、别三教,概括地讲过了。 现在进而叙述圆教,也就分为六节:1. 立名的意义 2. 圆教的根性 3. 圆教的道理 4. 圆教的因果 5. 六即 6. 十乘观法(一)立名的意义《四教仪》:“圆名圆妙、圆满、圆足、圆顿,故名圆教也。 ”这里,用四重名义,来解释圆教。 什么是圆妙呢? 《辅宏记》:“三谛圆融名圆,不可思议名妙。 ”三谛,是真谛、俗谛、中谛,真谛泯一切法,俗谛立一切法,中谛统一切法。 但举真谛,真谛中具俗、中二谛;举俗谛,俗谛中具真、中二谛;举中谛,中谛中具真、俗二谛;一谛中具三谛,名之为“圆”,又真谛遍于俗、 中二谛,俗谛遍于真、中二谛,中谛遍于真、俗二谛,一谛遍于三谛,名之为“融”,如是互具互遍,不可思议,名之为“妙”,这是圆妙的意义。 什么是圆满呢? 《辅宏记》:“三一相即为圆,无有缺减故满。 ”一谛即是三谛,三谛即是一谛,名为“三一相即”,一谛中具足三谛,全三谛即是一谛,名为“无有缺减”,这是圆满的意义。 什么是圆足呢? 《辅宏记》:“圆见事理名圆,一念具足为足。 ”理具事造,两重三千(这些道理,后面详述),于一念中见,名为“圆见事理”,一念心中,具足理具、事造两重三千,名为“一念具足”,这是圆足的意义。 什么是圆顿呢? 《辅宏记》:“教体本周名圆,非渐次成名顿。 ”三谛为立教之体,遍于一切,名为“教体本周”,三谛乃天然之性德,非造作所成,是为“非渐次成”,这是圆顿的意义。 通而言之,自从初发心时,直至成佛,都具有这四重意义。 若别而言之,则圆妙、圆足、圆顿三重意义,初发心时,便已具备;圆满一义,唯属于佛。 因为色心本妙(圆妙),本具万法(圆足),天然之德,非造作所成(圆顿),所以初发心时,便已具备;而惑无不尽,德无不满(圆满)就必须属于妙觉极果了。 再说圆教的功用,所谓圆伏、圆信、圆断、圆行、圆位、圆自在庄严、圆建立众生。 圆伏,是圆伏五住。 五住是五种惑:(一)一切见住地惑,就是三界分别见惑,谓诸众生,用意根对法尘,分别而起种种邪见,住着三界,这是一切见住地惑。 (二)欲爱住地惑,就是欲界的思惑,谓诸众生,用五根对五尘,起贪爱心,住着欲界生死,这是欲爱住地惑。 (三)色爱住地惑,就是色界的思惑,谓诸众生,不了此惑,住著色界禅定,不能出离,这是色爱住地惑。 (四)有爱住地惑,就是无色界的思惑,谓诸众生,不了此惑,住着无色界禅定,不能出离,这是有爱住地惑。 (五)无明住地惑,就是根本无明惑,谓声闻、缘觉,不了此惑,沉空滞寂,不能广修六度万行,住在方便有余土;大乘菩萨,能断此惑,然犹未尽,住在实报庄严土,这是无明住地惑。 圆教人初闻圆教名字,开悟圆教道理,便能用一心三观,观一境三谛,境智相应,五住惑不伏而伏,名为圆伏。 --- 《天台宗纲要》原文11《四教仪》里面说,圆教的圆有四种意义:圆妙、圆满、圆足、圆顿。 为什么称为圆妙呢? 因为圆教的见是三谛圆融的,不可思议名妙。 所以智者大师讲《法华经》的时候,可以九旬谈“妙”,要把真谛、俗谛和中谛都圆融,确确实实讲九旬也不为过,因为“真谛泯一切法,俗谛立一切法,中谛统一切法”,妙就妙在说真谛的时候,里面具有俗、中二谛;讲俗谛的时候,里面具足真谛和中谛;讲中谛的时候,里面具足真、俗二谛,所以“一谛中具三谛,名之为‘圆’”,互融互摄,所以也为“妙”。 为什么称为圆满呢? 也是《辅宏记》来解释,“三一相即”,三即一、一即三,所以为圆。 “无有缺减故满”。 圆足,就是理事也是相融的,所以为圆。 在理事上,我们的心一念就能具足,所谓足,把什么当理事? 说理说事,是用心来说的,所以在见地上,见理见事是为“圆”,理事不离一心,所以“一念具足”为足。 “理具事造”,理是通过事显出来的,“双重三千”,理三千、事三千,于一念中现,所以叫“圆见理事”。 “一念心中,具足理俱、事造两重三千”,所以名为“一念具足”。 什么叫圆顿呢? 因为“教体本周名圆”,这一念之心的体是周遍的,所以为圆。 这一念心不假造作,所以“非渐次成”,所以名顿。 请问,我们的心体能造作吗? 在众生份上具足吗? 在佛身上有增加吗? 没有,这个见叫顿。 《法华经》一上来就是讲这个的,所以《法华经》叫圆顿教法,开权显实,开迹显本。 这四个名字,都是来说明我们的佛性的。 从当初所发明心地的时候,一直到成佛,都具足了这四种意义。 湛然大师就是以这句话写了《始终心要》这部论,在善知识的大因缘下,一念觉悟就为“始”,修道之始;护念相续不断,净念相继,功成圆满,结果成佛,叫“终”。 始、终都具足了这四种意义。 《法华经》里说“如是因,如是果,如是本末究竟等”,《法华经》为什么是圆? 因为它“如是”。 什么因? 如是因。 什么是如是因呢? 就是我们的佛性种子虽在因,但是跟果的相貌是一样的,这在金刚乘里就属于大中观见,就不是但中佛性了,这是究竟的中观见,也叫大手印,也是禅宗的破参。 但是禅宗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可言说,离心意识参,但并不是说这个妙觉极果没有文字可以比拟。 有大因缘,就有大方便;有大方便,就能通达大智慧。 所以禅宗里说,“说是一物即不中”,《金刚经》里也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所以下面在圆教的功用里面,“圆伏、圆信、圆断、圆行、圆位、圆自在庄严、圆建立众生”,这七种功用,就是把我们凡夫的见一层一层地用圆教的见树立起来,就能把我们藏、通、别、圆所有努力做的这些功课,通过圆教的见都能圆伏。 圆伏又有五个,“五住是五种惑,一,一切见住地惑,就是三界分别见惑”,就是众生“意根对法尘”,分别种种邪见,住于三界,圆伏就能够对治“一切见住地惑”。 “第二,欲爱住地惑”,不仅能够总的来伏三界的见惑,而且能分别对于欲界的思惑,欲界众生用“五根对五尘,起贪爱心,住着欲界生死,这是欲爱住地惑”。 “第三,色爱住地惑,”实际上不仅对欲界,也包括色界的思惑,圆教的见也能够圆伏,色界的禅定可以出色爱住地惑。 “第四,有爱住地惑,就是无色界的思惑,”圆教的见也可以伏,无色界的众生住在无色界的禅定,也可以伏这个惑,除了见、思惑,还能伏声闻缘觉的沉空滞寂,他们的无明住地惑,靠圆教的见也可以伏。 就像我们前面说的一样,常寂光的智慧是可以涵盖实报庄严土、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的。 同样的道理,依着圆教的见就可以超越这些过患,所以“大乘菩萨,能断此惑,然犹未尽,住在实报庄严土,这是无明住地惑”。 “圆教人初闻圆教名字,开悟圆教道理,便能用一心三观,观一境三谛。 ”这个境就是我们当下的境,当下的境就具足三谛。 我们当下的境能不能离开心? 这个心就是真谛,心所显的一切法是俗谛,这个俗离不开真,离不开我们的心,这就叫中谛。 所以如果你当下就有一境三观的话,这一境三观就能够显现圆伏的功德。 《宗镜录》宋•永明延寿大师创发圆信之人。 须明十种观法。 十种观法者。 一观不思议境。 二发真正菩提心。 三巧安止观。 四破诸法遍。 五善识通塞。 六三十七品调适。 七对治助开。 八善知位次。 九安忍强软两贼。 十顺道法爱不生。 如是不滥。 方入圆乘。 且最初一念信解之心。 能成五品。 台教云。 若人宿植深厚。 或值善知识。 或从经卷。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无非是开始和坚持 发布时间:2022-01-27 22:24:48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7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