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惭愧心,是修行人的最低底线 内容: 佛丨日丨清丨凉丨宝《天台宗纲要》静权大师 述 第三十集(二) 别教(六)十乘观法1. 观境2. 真正发心3. 善巧安心止观4. 破法遍5. 识通塞6. 道品调适7. 对治助开8. 知位次9. 能安忍点击图片观看讲课视频课程:《天台宗纲要》第三十集讲解:上传下喜法师地点:宁波慧日禅寺时间:2018年本集视频时长:46:53(六)十乘观法8. 知位次。 善知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七种位次,知至何位,断何惑,证何理,明确不昧,决不致以凡滥圣,起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 --- 《天台宗纲要》原文修行,知位次很重要的。 请问我们能排到这里面哪一个? 印光大师说自己是“常惭愧僧”,他老人家闭关几十年读大藏经,后来转一个地方,还是读大藏经,自己写毛笔字的落款都是“常惭愧僧”。 为什么我们生不起惭愧来? 就是因为不知道位次,“知至何位,断何惑,证何理”,我们什么惑都不知道,更不知道怎么断,证何理,这样“明确不昧,决不致以凡滥圣”,所以就“起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得证”。 我们真的是惭愧,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这七种位次里,我们一个也排不上,我们只能“仰信”。 想不想解脱? 想,我们只能说“想”。 惭愧心,这是修行人的最低底线。 我们没有境界,没有智慧,也没有断惑,也没有明理,所以要特别惭愧,天天仰求极乐得解脱,厌离娑婆的轮回。 自己的态度很端正,最主要还要有善知识。 善知识者是大因缘,这不只关乎到我们个人的解脱,乃至这个世间有没有佛法也是决定于有没有善知识。 世间没有善知识了,佛法就不存在了。 就像印光大师一样,他教化了多少人,他所有修学过的地方,我们现在去礼拜,去顶礼,都是有加持的。 为什么我们要追随他老人家? 因为他勤修戒定慧,精通经律论,而且印光大师对天台宗特别重视的。 灵岩山佛学院的八字方针"教遵天台,行归净土",就是印光大师及前代诸上人共立的规约,现在仍完整地保存于教学体制中。 天台十七祖四明法智(知礼)大师9. 能安忍。 既知位次,又须离强、软、违、顺二贼,违就是强贼,顺就是软贼,如一切困苦厄难,是逆境,一切安逸娱乐,是顺境,于逆境中生嗔恨心,于顺境中生爱恋心,便是被强、软二贼所坏,以其破坏行人道业,所以喻之为贼,行人于此,必须生警惕心,安忍违顺二境,远离强软二贼,乃可由观行即的十信位,而入于相似即的十住位。 --- 《天台宗纲要》原文安忍有一个前提,就是要安住于别教的智慧见地,要能忍于强软违逆的境界,能够都不被贼打劫,违是强贼,顺是软贼。 这两个贼我们都怕的,因为我们面对它们的时候没有防御之心,根本抵挡不了。 面对境界,如果我们失败了,要马上忏悔,无量劫来我被强贼所攻而起的烦恼,失败所致的罪业都忏悔,这就是一个修行人殊胜的地方。 胜利了,我的心如如不动,以此供养诸佛菩萨,不枉教我们,总算有点修行人的样子了。 扩展学习资料《宗镜录》宋永明延寿大师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者。 即众生十使利钝烦恼。 遍一切处恼乱行人。 称为怨贼。 若遇顺境而起软贼。 即是华箭射体。 若遇逆缘而起强贼。 即是毒箭入心。 《大智度论》龙树菩萨问曰。 云何恭敬供养。 名之为忍。 答曰。 有二种结使。 一者属爱结使。 二者属恚结使。 恭敬供养虽不生恚令心爱着。 是名软贼。 是故于此应当自忍不着不爱。 云何能忍。 观其无常是结使生处。 如佛所说利养疮深。 譬如断皮至肉断肉至骨断骨至髓。 人着利养则破持戒皮。 断禅定肉。 破智慧骨。 失微妙善心髓。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无非是开始和坚持 发布时间:2022-01-26 00:11:06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7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