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月映虚舟禅宗概论5004 第三阶段部分课程结构 内容: 5004  第三阶段部分课程结构要讲整个哲学史,或者讲中西哲学史和文化历史脉络。 实际上它背后是德性论,就是中国人讲“瞅你的德性”。 咱们讲道德,一个是道,一个是德。 道是天地自然的,德是合于这个东西的所显现的。 包括我们讲功德的显现,我做事儿不违背这个道,那这就叫德。 所以《道德经》,前面是道篇,后面是德篇。 包括庄子讲这个逍遥,它都是基于德的这一面。 我们这样的生命在当中,怎么去抉择? 怎么生活? 提供方法,养生主,应帝王,都是在这个部分。 实际上这个德性,所以庄子讲时中,那个中庸,其实一般人根本不懂。 中庸不是掐去两边取中间,他是说做每件事儿有最佳的时空点,所以叫因缘点。 你要在那个对的时候,要做对的事情。 时间、空间、力道,都是准确的,那个叫时中。 实际上是在这样大的“和”与“顺”当中,能够正确的抉择,这个叫时中。 所以中庸指的是这个东西。 另一部分,刚才讲一个是和,天和、地和、人和。 所以讲三才,天地人当中,人能够通天达地,去完成这个和,智和,这都是很丰富的。 实际上另外一个就是顺,不违,不逆。 不管是中医也好,易经也好都知道审时度势,知道这时候是“亢龙有悔”,还是“利见大人”,是“否”还是“泰”,你在哪一卦象上。 实际上这时候我们来选择这个时候的抉择,然后包括对某种状态的定位,它是一个什么状态,这都是《易经》的智慧。 这都是我们讲的德性论。 就是它的德,不是一个西方相对于社会的民主和社会性共和,这样的一个和。 那个伦理,所以这个带来的深层的是伦理观,中国深层的伦理观。 这时候我们讲高古,讲泰和,天闲。 那中国艺术实际上和儒家相对应的这头,是一种人和天地的关系。 包括我们讲形神关系,整个言尽意言不尽意,这么一圈下来,这就是中国的伦理的根基。 所以我从这儿来讲,去这些梳理,这是中华的精神的主脉。 它不是社会治理的,所谓那个围观,去干的事情。 这个就是真正文人,不管是修道的,真正懂得,所谓境界高的,都是在这儿。 但是以前说他怎么修,他是很少讲。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内证是极高的。 中国古人的,那很多方面内证是极高的。 像虞集的内证,苏像东坡,黄庭坚,你会知道都达到什么级别,才能写出那样的文章、诗篇。 他背后的境界的那个呈现。 这些以前都是隐而不谈。 以前讲唯物主义,都不谈这方面。 那这些实际上,才能了解真正的一个中国。 至少这一脉,是被我们遗忘的。 所以要把这一脉要呈现出来,觉悟的这一脉。 德性论,实际上是伦理学。 它就来源于我们的抉择,伦理学我就不解释了,真正的伦理学不是世间讲的道德。 包括我再讲另外一个面,实际上在修法这方面,又分小乘、大乘、最上乘。 小乘包括:十二因缘、五轮塔、苦集道灭、因缘、业行。 就是怎么运转的,就是我们小乘阶段,了解整个世界。 然后正确的去抉择,这是整个儿小乘,小乘是条狭窄的路。 我们知道,其实这是唯一可行的路,你必须顺应这个来。 到大乘的时候,我整个课程涉及到语言、空性、规则和描述。 这些缘起性空,如幻。 再展开“明空不二”,“乐空不二”,“悲智双运”,“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理事”,“世出世间”。 对于空性展开的游舞,空性与智慧能量的游舞,呈现出来的整个就是大乘阶段。 所以我们说大乘佛法,包括到我们人生阶段。 你看我很多课,都是基于大乘的。 但小乘是根基,像十二因缘、五轮塔这些。 大乘像刚才贯穿讲哲学史啊,将来要讲的,包括讲茶道啊。 都是从语言和空性为根基,规则和描述为根基的。 之后再往后最上乘,这块儿我也就不解释了,因为那个高级阶段了,再往后的课程。 这个又是一个序列,这是修行的序列。 “月映虚舟”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发布时间:2022-01-26 00:10:46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7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