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补脾,是一切疾病治疗的关键,可惜知道的人太少了! 内容: 胃主纳,脾主运;胃宜降,脾宜升;胃喜润,脾喜燥。 脾胃之疾不宜呆补、漫补、壅补,应补中有通,静中有动,使补而不滞,润而不腻,能升能运,以顺其脾胃升降或通降之性。 你吃了吗? 这是国人口中较为常用的一句问候语,最初,反映的是人们在历经艰难岁月时相互之间一种实实在在的关切,而进一步讲,则可以看作是人们对身体健康的相互提醒,为什么这么说呢? 全球共有5亿胃病患者,中国就占了1. 2亿,是名副其实的“胃病大国”。 在中医里,提到胃就不能不说脾,脾胃是健康的“根”,若脾胃功能不强,就会引发很多疾病。 我觉得养生必须先养脾胃,胃强身体才强壮,胃弱身体就虚弱。 如果把长寿比喻成盖房子,护好脾胃就是打地基,根基不牢,吃再多营养品、保健品也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是人体气血生化的关键,如果一个人的脾胃不好,那么,身体的气血就会出现生成不足,身体各个部分得不到滋养,自然就会出现“枯萎”,就会百病丛生。 补脾,是一切疾病治疗的关键。 一、查查你的脾胃是否健康脾胃不好的人,从外表上就能看出来。 我在门诊中常碰到这样的病人:有的面色苍白,口唇没有一点光泽;有的过于消瘦,好像一阵风就能吹倒了;有的很胖,看似体格庞大,但一点都不结实;还有的说话有气无力,精神不振,年纪轻轻却未老先衰……多是由于他们的脾胃功能受损所造成的。 因此,要知道脾胃好不好,我常看以下几个部位:1口唇一般来说,脾胃好的人嘴唇是红润的,干湿适度,润滑有光;而脾胃不好的嘴唇发白、没有血色,显得非常干燥,容易爆皮、裂口子。 口臭、牙龈肿痛等症状大多和脾胃消化能力不足有关。 另外,睡觉时会流口水,也是脾气不足的表现。 2鼻子脾胃的经脉和人的鼻子相连。 鼻腔干燥、嗅觉失灵、流清鼻涕、鼻子出血,大多是脾胃虚弱所导致的。 鼻翼发红的人,多有胃热;鼻头发青伴有腹痛,也说明脾胃功能不好。 3眼睛脾胃不好容易气血不足,进而影响到肝,肝开窍于目,所以眼睛容易疲劳,看不清东西。 另外,脾和人体液的吸收关系很大,如果常出现眼睛红肿、脸肿等现象,也可能是脾的问题。 4耳朵脾胃虚弱会导致人的肾气不足,常常表现为耳鸣甚至耳聋。 此外,很多人的脾胃不好,是由过度劳累或情绪引起的。 尤其是春夏天,肝火旺盛,人往往易怒。 脾胃失调的人,春夏常常觉得身上没劲儿、手脚冰凉、有时还会拉肚子。 脾胃受伤五脏都遭殃。 二、脾胃与五脏的关系脾胃出了问题,很可能连累五脏。 中医里有一句话,“养脾胃就是养元气,养元气就是养生命”,脾胃健康是决定人寿命长短的重要因素。 心与脾就像一对母子,心脏病要从脾胃治。 脾负责统筹人的气血,供养心脏。 一旦脾出了问题,不能益气生血,就会导致人的心血失调,引发心脏疾病。 1肝与脾胃互相影响常有病人告诉我,吃完饭还感觉饿,但肚子却是鼓鼓的,吃了胃肠药也不管用。 其实,这往往和工作压力太大或情绪不好导致的肝郁气滞有关,必须先养好肝才能解决脾胃的问题。 反过来,脾胃也会影响肝脏,比如脂肪肝出现的根源就在于脾胃无法良好消化食物,使得垃圾处理困难,堆积在肝脏里,从而影响肝的供血和其他功能。 2脾胃虚最先影响肺肺像个“宰相”,专门辅佐心脏这个“君主”。 肺通过管理体内的气,协助心脏治理全身。 然而,肺气的盛衰,取决于脾胃的强弱。 脾胃虚的人往往会导致肺气虚,容易患感冒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 3脾虚往往腎也虚人的精力充沛肾气就充足。 肾的精气强弱,还和人的脾胃是否健康,能否提供充足的营养滋养肾脏有关。 长期脾虚会导致肾虚,表现为心里烦热、容易盗汗,或者畏寒怕冷、手足冰凉。 三、脾胃生病的起因1脾胃有四怕一怕生,二怕冷,三怕撑,四怕生气。 生冷的食物,如各种冷饮、生的蔬菜水果等,会带着寒气进入身体,最容易伤及脾胃。 此外,脾胃最怕撑,饥一顿,饱一顿对它伤害最大。 胃生病大多和人饮食不节制有关,脾生病则与人过度劳累有关(过劳忧思)。 肝与脾胃互相影响。 必须先养好肝才能解决脾胃的问题。 2肝不郁,则脾不虚肝不郁,则脾不虚,大家都知道“茶饭不思”“气饱了”,其实形容的都是肝脾不和的故事。 常有病人告诉我,吃完饭还感觉饿,但肚子却是鼓鼓的,吃了胃肠药也不管用。 其实,这往往和工作压力太大或情绪不好导致的肝郁气滞有关,生气动怒忧思郁结,都会导致肝气不疏,横逆克脾胃,导致腹胀气滞,胃脘不适诸多病症。 要让脾健康,就要养肝柔肝,顺畅肝的气机,让肝气可以正常疏泄,这样肝木与脾土处于和谐关系。 因此说,养脾就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永远不要发怒,尽量减少发脾气,这是舒肝养脾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胃以通为补,脾以健为运现代城市人普遍吃的多,运动少,工作压力大,心情抑郁多见,容易导致痰湿内滞,直接的结果是体重易超标。 因此说,对于痰浊偏重的人,用补法不如用通法,通降阳明,泄去浊毒,最利于健康。 不少人有体会,平时喝萝卜汤或者吃点炒香的莱菔子粉,即觉周身舒服。 总之,痰湿偏盛的人以消食通腑为主,千万别滥吃补药或各种营养品、保健品,以免壅滞气机。 《临证指南医案》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灵枢-决气》说,“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可见饮食充足同时机体气化功能正常,便能很好地将其转化为精气,化生为血而濡养于神,于是人的神气充沛,生气勃勃。 五、养脾的七个要点要记牢1食物喜温燥脾喜燥恶湿,喜温恶寒,因此养脾要食些温性的或燥性的食物或中药。 比如,我们厨房里常用的各用香料多是温性偏燥的,因此亦具养脾之功。 如紫蔻、砂仁、肉蔻、肉桂、丁香、花椒、大料、小茴香、木香、白芷、良姜、干姜等等。 脾主土,故需食多得土气的食物,如地下长的地瓜、山药等;脾喜温恶凉,故需食温;脾色为黄,故需食黄色食物,小米色黄,最养脾土;脾德在缓,故需食甘味以缓脾之情。 2香味入脾,可醒脾燥湿香味入脾,香可醒脾,香可燥湿,亦可让脾舒畅。 炒香的食物多具养脾之功,如炒花生、炒瓜子等。 再者,米或面食烤成半焦半糊时即有香味,亦可养脾。 小时候我最喜欢吃锅边上烤成焦黄色的玉米饼子或馒头,大概小孩子天性知道此物健脾。 推之,烤成金黄色的面包又焦又脆,此当属养脾之物。 发布时间:2022-01-23 22:51:57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7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