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母子二人之约,​第三者岂能信! 内容: 淤泥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唐代孟郊的诗,又名《游子吟》,寒冬腊月中的他乡游子,穿着老母亲缝好的冬衣,身心温暖时,心里自然挂念母亲,亦生思归之情。 我们随意称念一声弥陀名号,即得满三千大千世界珍宝布施之福,可谓有愿必满。 阿弥陀佛这句名号,乃至净土经典,皆是法藏因地赌上慧命去修持,兆载舍身骨脑髓,难行苦行而来。 目的只是为了给我们安乐,救助障深业重福报浅薄的我们。 弥陀以爱感化一切众生。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正觉名号,来之不易。 所以我们自然会感念弥陀之恩,即是孝心。 母子之情,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净土是难信之法,真实不变之信心。 非是相信某个道理,然后就接受了,这算不上是真信。 一定有人心存疑惑,凭什么四个字,得如此大的福报。 为什么四个字,横超三界往生净土。 这皆是从自己的角度去认识,自然局限在人生经验,价值观念,学识感知,去衡量他力救人之法。 以思议之心去认识不可思议的存在。 母子二人之约,第三者岂能信呢? 上根之人有智慧,直接信取。 下愚之人有诚心,矢志不渝,容易入净土门。 但我们这些中根的人,上不上,下不下。 内心充满邪见,如狐狸般的奸滑多变。 祖师为了帮助我们打开心量,随顺我们劣根的思维,只能方便说,往生是有条件的。 随着慢慢学习,认识到弥陀如母的慈悲,自己渐渐信顺弥陀,放下狭小的自我。 简单说,如乘舟过河,到达彼岸,舍舟登岸。 目的是我们舍掉“我”,舍掉“一个会产生怀疑的我”。 净土的真信,不是我逻辑思维而生,更不是我信某个道理。 如我们家中有母亲,本来如此,不谈信与不信。 强调信是因为有疑,信与疑是相对的,如因病给药。 那么病好,也不需要药了。 我们认为地球是方的,太阳从东方升起,这些事情统统不管,唯有往生这一件事情,我们舍掉我的看法,舍掉我的人生经验,舍掉我的价值观念,舍掉我的学识感知,舍掉我的种种情绪,舍掉个人的角度。 用弥陀慈悲救度的角度去认识,即决定往生,又名信愿具足。 如净土的两胁菩萨,势至头顶父母,观音头顶弥陀,他力之果直接取用,顶戴父母之情,感念弥陀之恩。 净土,难就难在这里,自己的往生一事,从别人嘴上找信心,从某个现象去找信心,从自己内心的感受找信心,从自己的修行去找信心,从某个道理去找信心。 这些皆不是“一向”。 所以,唯有站在弥陀的角度,不顾一切信任慈母。 往生一事,只向弥陀那边看,即是“一向专念”,又名信愿持名。 此是无常变化的业力世界,人心随年随月在变,想法观念,种种情绪与系统认识。 自己往生这件事情,信心安立在某人与某理,又如何能坚固呢? 业力是会变的! 信心自然退失了,最后如豆腐渣工程,迟早会倒塌。 祖师从方便引导究竟。 故,往生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叫“无条件”。 前面的有条件是方便,如药引子般,引导出“我”对往生一事的执着,将“我”引出了。 后面的无条件是究竟,如正药般,接受弥陀的大爱,放下了我。 即,以心换心,往生一事,以弥陀的想法替代我们的想法,信心安立在弥陀身上。 慈母决定接引,我们决定得生。 弥陀是清净不染的愿力存在,那么我们的往生信心也永不退转,即是清净信心,金刚信心,又名正定聚。 往生日志微博:@淤泥生莲子心邮箱:yunisheng@qq. com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发布时间:2022-01-23 22:42:40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7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