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这是只要修行,就必然会产生的结果 内容: 本师释迦牟尼佛出家前贵为太子,集百千宠爱于一身,纵使如此,生命的缺陷还是暴露无遗,为寻求生命解脱之道,太子越东门而出家,终得证无上正等正觉。 达摩祖师出家之前是三太子,文武双全,来中国的时候已经是一百五十岁高龄了。 二祖慧可大师也是饱读诗书,修为杰出,是很优秀的佛门法师,但是当他求取佛法真谛的时候,依然能够长跪于雪中,断臂求法。 六祖惠能大师一介平民,山水为伴,打柴为生,家境贫寒,没有接受过世间教育,但是他依然有明明历历的佛性。 佛法强大的生命力就是智慧。 智慧本身就是超越生死,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而凡夫最大的障碍就是时间和空间,科技再发达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学佛念的“南无阿弥陀佛”,是可以解决时间和空间问题的,但是佛教不提倡解决了时间和空间之后的所谓的神通,因为这是只要精进修行就必然会产生的结果。 就像农民只要辛勤地播种、耕耘,最后自然就会有收获一样。 为什么中国崇尚农耕文明? 一个注重农耕文明的民族,会保持着对天地的敬畏,乃至会去感受生命与四时有序、二十四节气、风雨雷电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生命与大道的关系。 我们中国北京除了地坛、天坛,还有一个叫先农坛。 古时候,到了播种的季节,皇帝带着大臣去先农坛扶犁耕地,而不是拿镰刀去那里割稻子。 这是强调耕耘的意义,这是正因。 我们出家人也是这样的,只要守持住戒、定、慧三学,真的修行有结果了也不能说的。 如果修行都求着这个结果,恰恰违背了戒定慧的正因。 一个人修行不注重正因,而痴迷于结果,他的心就会不正,“但问耕耘,不问收获”,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在因地上去努力,果地上随缘,哪怕境界现前了,也要保密的。 佛教的修行,就是通过对三宝的修习,让生命从低维的业报状态中解脱。 一旦打破了维度的限制,有了体验,我们就会知道,不管从创始人释迦牟尼佛,还是到历代祖师,一脉相承,都给人类解释了一种生命的超越和解脱。 这个时候,我们还会执着六祖大师识不识字吗? 这个时代,我们人类在很多领域的研究已经达到很微细的程度,但实际上还是有极大的局限性。 而在佛教的修行里,很多圣贤的智慧就是遍知的。 这真正体现了诸法现量境,“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智慧才应该是人类的一个核心的生命状态。 我们活着,能知道活着的意义是什么,然后好好修,生命就会越来越回归到正觉。 虽然有六根六尘的局限,但我们的心是无量光,心坐在根尘之境中,但是超越根尘之境。 这样回归到正觉的生命,首先很幸福,处处都有禅悦法喜。 喝一杯水,水的甘露就能遍满世界;喝一口茶,茶的芳香就能遍满世界;乃至跟一切有缘众生结缘,也能为他们带去解脱的力量。 感 恩 词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 感恩天、地、君、亲、师。 发布时间:2022-01-20 00:30:41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7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