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怎样治理政事? 内容: 第一百八十一条:【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不信不立。】出自《群书治要》卷九《论语》。 子贡向孔老夫子请教怎样治理政事。 孔老夫子说:“备足粮食,充实军备,取信于民。 ”孔子说了三件事:粮食要充足,兵力要充足,要取信于民。 “兵”原来是指武器,打仗的人称为“士”,士执兵,“兵”就是士执的兵器。 我们说士兵,就是讲士是执武器的人,兵是兵器。 后来把持用武器的人也叫做兵了。 这里所说的兵含有国防、军备的意思。 首先国家必须有充足的粮食,民以食为天。 《荀子》富国篇中说:“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 ”足食是因为国家能够节俭用度,有了多的就积蓄起来,这样可以储备粮食以备凶荒。 足食之后还必须预备好兵器、武器。 足食之后,百姓才能足,百姓就是士。 在古代社会,老百姓都要去服兵役,如果老百姓能吃足用足,自然就不缺少作战的之士。 兵器是军备、国防的意思。 此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国家要有信用,也就是国家要对百姓讲诚信,老百姓才会对国家生起信心,这样办政治才能成功。 现在社会虽然是足食,但是吃的很多都是“毒药”,食品安全问题很严重,就像经典中所说的“饮苦食毒”,也不能称为足食。 特别是现代转基因技术被应用到食品上,给人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现在还可以说是足兵,但是对于“信”很缺乏。 为什么说缺乏? 《史记》记载,子贱治理单父,老百姓对他有信任,最后他能够达到“不忍欺”的境界,老百姓不忍心欺骗他。 所以孔老夫子说“自古皆有死,民不信不立”。 如果老百姓不信任政府,这个国家就很难有成就,甚至很难建立起来。 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用读圣贤书的人来办政治。 他们能够身体力行圣贤教诲,这样他们办政治能够取信于民,让老百姓对政府、对国家生起信心,才能够避免政府失信于人的现象。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在这三项之中先去掉哪一项? ”孔子说:“去掉军备。 ”子贡听了之后又问,说:“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 ”“如果迫不得已再去掉一项,在剩下的两项之中去掉哪一项? ”孔老夫子说:“去掉粮食。 ”为什么是这个次序? 在三者之中,首先去掉军备,为什么? 没有军备,在必不得已的时候揭竿而起,他们拿石头、木棍做武器。 就像抗日战争的时候,虽然我们的武器装备比不上日本人,但是能够用小米加步枪取得胜利。 就是因为当时的共产党人能够团结劳苦大众,能够让人们相信他是真正的道义之师,“得人心者得天下”。 为什么在两项之中必不得已而去掉一项,要去掉粮食? 去掉粮食不是饿死了吗? 这个问题很难,所以孔子不等子贡问,自己就先回答了,“自古皆有死,民不信不立”。 自古以来人都免不了死亡,假使人民不信任政府,国家的威信就建立不起来。 自古皆有死,不足为患,有食物吃,到老的时候也会老死;打仗的时侯,有食物吃,也可能在战场上战死;太平的时候,如果没有伦理道德的教育,父不父、子不子,人伦关系紊乱了,虽然有粮食,但是不得而食之,得不到它,都被人抢去了;有钱有势的人也会死,再有钱,也不能长生不老,所以死不足为患。 但是如果百姓对国家的信任没有了,就会亡国。 所以只要人民信赖政府,虽然食不足,但是他可以和国家共患难。 如果失去了民信,即使没有外患,也有内乱,国家就不能安立,所以说“民无信不立”。 就像一个家,即使家中很有钱,有足够的粮食,但是家中的兄弟姐妹都不和,甚至为了财产还起了斗争,是同一个道理。 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查看更多文章 发布时间:2022-01-20 00:26:08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