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月映虚舟禅宗概论6025 觉有情(七) 内容: 6025  觉有情(七)甚至某一个阶段你的老师是谁,下一个阶段,可能他纵使是个老师,未必是你这个阶段的老师,也都会发生,很丰富。 所以当中我们说这种真性情,所以我们了解“僧”是非常难的。 佛,我们也不了解,大概那样。 反正也不知道是啥,就敞开呗。 因为你也不能直接够着,如果你能够着,你修得就很好。 那说你不见佛,信哪个佛? 所以那一刹那,那个瞥见,那是信心所在。 这是一个点。 那一刹那的真实,自己对心的那种体会。 那一停,那个清凉。 那一下子,那个雾霾散尽啊。 然后这个法,这样的方法持咒啊! 礼拜呀! 确实能解决问题。 你在当中,你一点儿地在改变,三个月半年下来,你确实在变。 同样的事儿,你知道以前我会那样,现在我不那样了。 那你就信心说,我后天的我,明年的我。 我现在面对不了,我以后也是可以面对的,是对法的信心。 但是对“僧”的信心,就非常难,因为僧不是具体的东西,它也不是一个人。 僧是过去、未来、所有修行人的这个整体。 具体来讲,是四个人以上,他不是一个人。 也不是出家人穿僧服。 是四个人以上的真正这么修持的团体,才叫僧。 够不够四个人完全不一样,到四个人就不一样。 所以当我们对这些祖师大德,对这些经文,所有都是僧。 “僧者汝之行也,佛者汝之性也,法者汝之智也。 ”“僧者汝之行也”。 所以佛是你的法身。 这个法,某种意识上,其实它呈现的是明觉。 这儿的法,指得是报身,僧是化身,就是空性和明性的结合。 你在“你在的地方”开始,“观自在”。 就这一刻,就这一刹那。 有过去、现在、未来的这些僧。 所以揭諦揭諦(《心经》),整个这一个咒语,一个经文、一个呼吸的修持,都是僧。 所以僧的含义非常的复杂。 所以三宝,这样总结下来,我们才会理解三宝。 皈依三宝,是见地真皈依,遇到事儿的时候。 所以刚才说的,遇到好事儿、坏事儿都不重要,你是不是真皈依。 知道轮回当中,无量劫当中,这是唯一可以依靠的。 而且是来自于你的自性。 皈依自性三宝,自心烦恼,皈依之后发四弘誓愿。 “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尽誓愿断,自性法门无量誓愿学,自性佛道无上誓愿成”。 所以要念传香忏悔。 包括怎么怎么样,戒香、定香、慧香,那天讲了。 为什么是香呢,用它的时候又不黏于它,又超越它,才叫做香。 戒不落为戒,不能在这较劲,偏执狂,或者变成一种洁癖,那就不叫戒。 他是持戒,但不是戒香,定也是这样的,那一个我不解释了。 戒香,定香,慧香,解脱知见相香。 禅宗讲一个,不破也不立。 随说随扫,这说完了,又给你扫掉了,不给你留痕迹。 这叫什么? 叫展手,把手展开,两个手一摊,嘛玩意没有! 所以行鸟道,鸟飞过,鸟飞过在哪条路上飞呢。 玄路,似乎有条路,但是你又不能说是这这条路,京藏高速,是哪条路? 鸟道玄路,展手,这是它这么来讲。 “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禅宗不给你这个。 为什么? “佛向性中做”,“莫向身外求”。 从外边求来的那个佛,那就不是真佛,那个法就不是正法。 至少你自己不在正法时代,可能是末法,可能是完全变成外道了。 虽然也念经,但是行持和见地是外道,就很麻烦,甚至成魔有份。 所以这是禅宗的真情啊! 直接就告诉你真实的东西。 直接展,从这来,不给你哄宝宝。 但是它又陪着你,真实的真的陪着你走。 它既不去打压你,但也不放纵你。 其实这就是我们修行面对自己的念头,和面对自己的在事儿的时候,这种状态。 当你能这样说,它不断的延伸,它是一样的道理。 如果一个人他坐有问题,他不会打坐,如果他真的会打坐会修行,那他遇到事儿,他是一样的方法。 你看这个心,这叫理事,明暗,回互,这种圆融无碍,他是一个整体。 你面对一个念头,一个烦恼的时候的态度,你面对自己一个状态。 这时候我状态好不好的一个状态,和你面对这个世界,和面对更大的众生。 所谓的信佛众生,其实是一样一样的。 你一个点会了,都是一个道理。 这就是禅宗直接的,直接的好处。 这一旦就是这个,其他亦复如是,就不跟讲那么多了。 去做,你功夫不到。 见地一点儿点儿修正,行持一点儿点调整,然后这样去做。 禅宗是一个至简的一种修法,它极简,但是它不给你路,路在脚下。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说“请为我解脱”。 答“谁绑着你呢? ”。 “请为我消业”。 “你把业拿来,我给你消。 ”说“我觅心不得”,“你拿心来,我给你安上。 ”就是这个觅不得的这个,就是,吾与汝安心即。 你看,这禅宗祖师大德,这个才是。 所以这才是我们说理入、行入。 然后具体当中,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一层一层来,这是我们走这条路啊! 禅宗是真性情。 那个真挚的情啊! 不真的人是修不了禅的。 然后由这个真,生出来的,真的面对担当。 这是大智,大力,大悲,对外显现的。 而又是无相,又能够不去执念,所以无相、无念、无住,这是三个根本。 然后一行三昧,一相三昧。 所以《六组坛经》是我们整个的行持的纲领。 所有的修法,那个细节,基本上《楞伽经》是给我们框架。 但是修持,不管是哪宗哪派,所有东西,这个《六组坛经》曹溪原本,其实就是我们的脊柱。 它是贯穿所有的脏腑,所有的胳膊腿,所有的肌肉血液,都是在这个框架下。 这就是《六组坛经》。 而《六组坛经》貌似那话都很平常“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你当世间法去理解,好像是一个乡间老头,跟你说点儿应该做好事儿,但是你要是透过去。 真得如此平实之语言当中,他讲的那个是最至深的理。 但是我们需要不落于相,无相、无念、无住,一行三昧,一相三昧。 所以这时候,我们从悟法传衣,讲:”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风动旛动仁者心动”。 从这开始,所以“迷失师度,悟时自度”这是《悟法传衣》。 这一品的要点。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再往后,是功德净土,什么为福德? 什么为功德? 《释功德净土》。 净土是什么? 移净土于目前。 当下如是,汝不见佛,你信哪个佛? 再往后,教授坐禅,定慧一体。 然后这之后,然后我们皈依。 《传香忏悔》。 是真正的一个圣意的一个皈依。 皈依之后呢? 还有百千法门,同皈方寸。 为什么“宗易通,说易通。 ”为什么经教也通,祖师禅,如来禅都通呢? 我们《参请机缘》,各种经各种论,拿来我给你讲。 你这么着是是被经转,“迷则法华转,悟者转法华,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念经持咒各种修法。 或者像那种,“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 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 ”六祖说:“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就是这样的,枯木禅的东西,就是放这儿。 再后面《法门对示》,传法这块儿。 所以整个的《六组坛经》,我们见、修、行一体。 是《六组坛经》曹溪原本,所以不管讲什么,我们整个的课程都是《楞伽经》的注脚。 我们所有讲的都是《六组坛经》的注脚。 都是为了大家,帮助大家去这样,三宝从汝之性也,汝之行也,汝之智也,的统一。 我们这个时候是一个行者。 所以我们讲行者。 行者孙,者行孙,孙行者。 我们是一个一个,这时候你知道你在路上,这份踏实和安心。 你在哪不重要,这个才是心安之处。 才是我们能够脚跟站稳的本分之处。 “月映虚舟”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发布时间:2022-01-20 00:15:43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7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