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内容: 第一百七十六条:【孔子曰:“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 ”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出自《群书治要》卷二十二《后汉书二》。 孔子说,事奉父母做到了孝顺、恭敬,就能够把这种孝敬心转移去效忠君主。 所以寻找忠臣,一定要从有孝子的家庭之中选拔。 这是因为,第一,一个人孝敬父母,有恩义、情义、道义的处世原则,知恩报恩、饮水思源,这样的人不会忘恩负义。 一个人如果不孝敬父母,没有恩义的处世原则,取而代之,就会以利害的原则来进行取舍:这件事对其有利、有好处,就会全力以赴;当这件事由利变成害的时候,就会做出忘恩负义的事情。 所以,一个人对父母能够孝敬,对领导就自然会忠诚,就不会对领导做出忘恩负义、落井下石的事情。 第二,中国古人所讲的孝,内容非常地广泛,不仅仅要养父母之身,而且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 《论语》中记载,孔子的弟子来向他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现在的所谓孝子,认为赡养父母就尽到了孝道。 但是对于养狗、养马而言,也同样是养。 如果仅仅是赡养,而不尊敬父母,怎么能够把养父母和养狗、养马区别开来? 这一句话也有人理解为,犬和马也能以牠们的体力来赡养主人、奉养主人,如果儿女仅仅是赡养而不尊敬父母的话,那怎么能够和犬马的行为区别开来? 从语法结构上看,后一种解释更可取。 但无论哪一种解释,重点强调要尊敬父母。 而养父母之心,除了尊敬父母之外,还要做到“父母唯其疾之忧”,也就是你的父母仅仅为你的疾病而担忧,不要为其他事情而担忧了,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孝子。 譬如,孩子上小学,很贪玩,心思不在学习之上,功课不好,父母就担忧,这就是不孝;等到上初中,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也让父母担忧,是不孝;等到上了高中,学会上网吧打游戏,还让父母担忧,是不孝。 到了大学,心思不在学业之上,开始出入一些娱乐场所,心思都用在了娱乐、消费、追求骄奢淫逸上,把心思用在攀比上,荒废了学业,同样会让父母担忧,也是不孝;等走上了工作岗位,违法乱纪、贪污受贿、以权谋私,让父母战战兢兢,害怕孩子因为贪污受贿锒铛入狱,这仍然是不孝。 可见,一个真正能够养父母之心的孝子,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样样都能够让父母放心,这就是一个完美的人了。 养父母之志。 父母培养儿女都是对他有期望的,希望儿女能够学有所成,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奉献。 所以父母养儿女,并不仅仅是希望儿女在他们面前端茶倒水。 如果是这样,为什么还要送儿女上大学? 儿女在父母身边陪伴父母不是更好吗? 这说明,父母希望儿女成为一个对国家、对民族有贡献的人。 《孝经》中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孩子能够立身行道,自身修养得很好,处处走在大道之上,能够对国家、民族有所贡献,甚至可以扬名于后世,使后世人提起他,对他都非常尊敬、非常佩服,这样的儿女让父母感觉到非常安心,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 所以“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才尽到完美。 一个人能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道才尽圆满。 从这里看到,其实忠孝不能两全的矛盾是不存在的。 因为一个人尽心尽力地为国家尽忠、为人民服务时,就是在完成父母的期望,就是在养父母之志。 除了养父母之志之外,还要养父母之慧,即养父母的智慧。 例如父母亲年纪大了,一般年纪大了的人都会对儿女看得比较重,患得患失的心也比较重,对钱财看得也比较重。 这时候做儿女的要经常劝导父母,“人生七十古来稀”,要那么多的钱财有什么意义? 儿孙自有儿孙福,不要为儿孙过分担忧,只要能够把自己的身体养好,健健康康,就是儿女最大的福分了。 养父母之慧还包括儿女对父母的过失要委婉劝谏。 《弟子规》中说,“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父母有过失的时候,儿女要和颜悦色地劝谏父母。 《弟子规》中还说,“挞无怨”。 即使父母鞭笞自己,自己仍然没有怨言,仍然是找到时机再委婉劝谏。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并不是说父母处处都是对的,事事都考虑得周全。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父母有过是正常的,但是作为儿女,不应该把父母的过放在心上,而是以一颗柔和的心、慈悲的心去善巧方便地劝说。 这颗心一定是出于为对方好的心,一定是有耐心,而不是习气做主,一看劝不动了,脾气就上来了,这就失去了为人子应尽的本分了。 提升父母的智慧,最重要的是要自己先做一个孝子,自己的为人处事、待人接物能够让父母放心,这样,你对他们所说的话,他们才能够听得进去。 这说明,善事父母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一个真正能够善事父母的人,确实是一个完美的人了。 他不仅在德行上没有欠缺,而且他的智慧和慈悲全都达到了完满的程度。 这是说明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原因。 第一,孝子知恩报恩,不会忘恩负义;第二,孝子能够善事父母,几乎是一个完人了。 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查看更多文章 发布时间:2022-01-14 15:35:07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6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