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如何把性德开发出来? 内容: 第一百七十五条:【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 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出自《群书治要》卷九《孝经》。 “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 君子奉事父母能尽孝道,就能够把这种孝敬的心转移去效忠君主;奉事兄长能尽悌道,这种随顺之心就可以移于对待长辈。 “顺”是随顺。 能尽孝道的人有一个特点,就是心和;而能够修悌道的人,心顺。 所以孝敬父母的人,能够培养起心和的品质;友爱兄弟的人,能够培养出随顺的品质。 “和顺”这两个字就把孝悌的精神概括出来了。 孝悌是性德,讲孝悌最容易开发人的性德,所以儒释道三家都是以讲孝悌为根本。 《雍正皇帝上谕》中说,儒释道三教,“理同出于一原,道并行而不悖”,儒释道三家的教育都是从一个源头出来的,这个源头就是人的性德,《大学》中的明德,佛教中讲的佛性。 怎么样把性德开发出来? 要从孝道、悌道入手,才能够把明德开发出来。 但是儒释道三教的方法可以并行而不相违背,是互相补充的。 儒释道三家的教育都是以孝悌为根本。 但是现在儒释道的教育都被忽视了,所以孩子和父母之间有了代沟。 为什么有代沟? 原因就是儿女没有尽心尽力、耐心地和父母沟通。 所以做人必须先从孝悌开始做起。 讲仁慈博爱,要让大家都有博爱之心,必须找到爱的原点。 爱的原点就是对父母的孝和对兄弟的友悌之心。 通过对父母的孝和对兄弟的友悌,把人的心调得柔和,能够处处看到对方的需要,然后再去付出。 现在仁爱不兴,五伦关系紊乱的根本原因就是缺少了孝悌的教育。 譬如很多人很有善心,资助那些上不起学的大学生,但是这些大学生拿到了资助,连一封感谢的信、一句感恩的话都没有。 很多专家学者都写文章议论纷纷,探讨其中的原因。 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一个人连父母这么大的养育之恩都不能记在心上,想着报答,对于陌生人的关心,又怎么能够记在心上想着去报答? 所以在西方国家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西方国家的福利待遇很好,鳏寡孤独、老弱病残的弱势群体都会受到政府特别地资助。 但是因为没有感恩之心,认为政府资助是天经地义的,甚至还有人为了获得政府更多的资助提供伪证。 这些现象根源何在? 根源就是这里所说的:“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仁爱之道不兴,都是因为不孝、不悌所产生的,因为孝悌观念沦丧所致。 现在国家开放二胎、三胎,但是却遇到了挑战,什么挑战? 就是一胎的子女不同意,怕的是父母二胎以后跟自己分财产,或者担心二胎和自己分享父母的爱。 这种观念不是中国传统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兄友弟恭,兄长照顾弟弟、妹妹,弟弟妹妹尊敬兄长,兄弟姐妹相亲相爱、团结互助。 现在孝悌观念不讲求了,世界大乱。 要拯救世界从哪里做起? 也是要从提倡孝道、悌道做起,这样才能够消灾免难。 怎么样在全国推行孝道? 《大学》中有一句话:“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关键在于上位的领导者,在上位的领导者能够尊敬父母,孝顺父母,整个国家的人民才能兴起孝道之风;在上位的领导者能够尊敬尊长、友爱兄弟,整个国家才能兴起友悌的风气;在上位的领导者能够体恤孤儿,照顾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人们才不会产生悖逆之心。 这都需要领导者的率先垂范。 中国古人把对父母的孝、对兄弟的悌推而广之。 纵的方面讲对父母的孝,父母的上一代还有上一代,下一代还有下一代,过去无始,未来无终。 从横的方面讲兄弟之间的友悌,又把这种友悌之情推广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所以孝悌之心推广开来,其实就是佛法所讲的“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也就是庄子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这说明,圣贤人就是认识到宇宙人生真相的人。 我们要开启自性智慧,达到对天地万物的仁爱之心,要从孝悌做起。 孝悌之心最容易开发人的性德。 “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 批注中说:“君子所居则化,所在则治,故可移于官也。 ”君子“所居则化,所在则治”是因为君子有修身的基础。 《大学》中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代的家都是大家族,少的有七八十口人,大的有上百口人,甚至是上千口人,能够把家治理好,就能够治国,所以“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 因为齐家和治国所需要的智慧、所需要的仁爱是相通的。 “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所以在家中形成了孝悌和善于理家的品行,在外才能建功立业,而美好的名声自然会显扬于后世。 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查看更多文章 发布时间:2022-01-13 10:03:19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6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