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德行的根本是什么? 内容: 第一百七十三条:【子曰。 夫孝。 德之本也。 教之所由生也。】出自《群书治要》卷九《孝经》。 这句话看似简单,实际上义理非常地深刻。 “夫孝,德之本也”,德行的根本是孝。 但在十年文革之后,把孝批成愚孝,人们连孝字都不敢讲了,认为讲孝是愚昧的。 实际上,《孝经》告诉我们,孝是德行的根本。 为什么它是德行的根本? 因为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都是从孝产生出来的。 譬如悌,“兄弟睦,孝在中”,对兄弟的友悌是从对父母的孝生出来的。 父母希望自己的儿女个个都成长发展得很好,如果有一个孩子吃不饱、穿不暖,他都会很牵挂,所以兄长能去帮助弟弟妹妹,与弟弟妹妹和睦相处,就是对父母的孝。 再看忠。 “亲所好,力为具”,子女对父母能够有这种忠心,竭尽全力地赡养父母,到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对领导交给自己的工作任务,也会竭心尽力地去完成。 “亲有过,谏使更”。 父母亲有过失,不是一味地顺从、讨好、谄媚父母,而是要劝谏他,使他更改。 把这种态度用于对待领导,领导有过失,作为属下,就会想方设法地去尽到劝谏的义务,才是尽到忠心。 再如礼,“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 子女对父母都有这种关心,这种礼貌已经养成习惯了,就自然而然地以此来对待师长,对待一切和自己有缘的人,都会讲究礼。 义,“丧三年,常悲咽”,父母过世了,还要想着父母的恩德,常常纪念父母,缅怀父母的德行。 这样的行为,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一个人有恩义、情义、道义的处世品格。 义,也是从孝父母培养起来的。 廉,“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我们对父母,有什么东西不可以私自藏起来,这种做法形成习惯,当为官的时候,怎么会随便贪占公家的东西? 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如果品德上有损伤,就会令父母跟着蒙羞。 如果一个人不想让父母蒙羞,做官时自然不会贪污受贿、违法乱纪。 再看仁爱,“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如果把对待父母亲的孝敬,推而广之对待和父母亲同辈的,或者差不多年龄的长辈,仁爱之心就生起来了。 和平,“怡吾色,柔吾声”。 父母虽然做错了,但是在劝谏的时候,也要保持欢怡的颜色,柔声下气。 如果父母错了,就对他们厉声厉气。 这种态度一旦养成,以后对老板、对领导说话时,自然也是这种态度。 “号泣随,挞无怨”。 即使父母不能接受你的建议,甚至对你误解,把你打了一顿,你也没有怨言,心里没有与他对立,没有产生怨恨。 产生怨恨是因为自己心里有贪瞋痴,有瞋心没有断掉。 所以人从侍奉父母养成了这种习惯,当面对别人的误解、毁谤时,就是和平的态度。 所以说夫孝,德之本也,所有的德行都是从孝这个根本产生的。 在二战前夕,欧洲一些学者在研究,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华文明承传下来绵延至今? 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是因为中国人特别重视家庭教育的结果,特别重视孝道教育的结果。 这个结论是完全正确的。 修福修慧,从哪里修? 如何修? 最好的办法就是行孝道,也给人家讲孝道。 《孝经》中说:“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这句话说得特别好。 古圣先王有至高的德行、最简要的道理。 这个道理一实行,就可以使上上下下能够和睦相处,人与人之间没有怨言,更没有上访的事件。 这个“至德要道”就是孝。 大道至简。 孟子说,道本来就在近处,但是我们非要到远处去求,人人亲其亲、子其子而天下平。 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孝敬父母、慈爱儿女、教导儿女,天下就太平了。 所以他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现在我们都提倡仁慈博爱,这个仁爱之心是从亲亲培养起来的,就是从孝敬父母、亲爱父母培养起来的。 把这种亲爱之心推而广之,来关爱人民,再把这种关爱人民的爱心推而广之,扩大到万事万物的身上,这就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现在的道德教育不得力,我们似乎很重视思想道德教育,但长期以来,为什么思想道德教育不能够深入人心、打动人心? 习总书记最近提出:要研究共产党人的心学。 为什么提出研究共产党人的心学?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以前的党性教育、党性修养课不能打动人心,不能深入人心。 不能深入人心的原因在于一个人连人都没有做好,怎么可能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领导干部? 所以道德教育要从孝来做起。 孝是中华文化的根,敬是中华文化的本。 如果连孝敬这个根本都没有,就像建一个道德大厦,我们只希望有第五层、第六层,那这个道德大厦不成为空中楼阁了吗? 孟子一句话就为我们指出,道德教育不能深入人心,就是因为没有从孝道做起。 所以建造的是空中楼阁,培养了很多伪君子。 下面一句,“教之所由生也”,这一句话看似简单,却很重要。 所有的教育从哪里生起来的? 对古人说教育就是德行的教育。 《礼记·学记》中讲:“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善良不断增长,过失得以挽救。 道德的教育、品格的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和目的。 但是现在说教育,大家不这么理解了。 现在说受了高等教育的,都是学了好多知识技能,有学位的人,但是对于做人却可能不知道怎么做。 看到“教之所由生也”,我们非常有感触。 现在的教育没有抓住根本,已经失去了方向,目标搞错了。 譬如家庭教育,是不是把长善救失作为最核心的目的和任务? 如果是把长善救失作为教育的目的,那么到星期六、星期天的时候,是送孩子学习《弟子规》,培养他做人的品格,还是送他去学习钢琴、绘画、唱歌跳舞、英语这些技能? 学习中国的琴棋书画,还有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定力的作用。 至于学技能,与人格培养不相关的东西,并非不重要,但是应该在奠定孩子的德行基础之后才注重。 再看学校教育,如果学校教育起到了长善救失的作用,请问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好,还是小学生的道德修养高? 现在为小学生讲的是树立共产主义理想,爱祖国、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到了大学,能够整理好自己的床铺,考试不作弊,不偷别人的自行车,已经不错了。 学校教育起到了长善救失的作用吗? 人民是随着受教育的时间愈长德行提高了,还是变得愈傲慢、愈无礼,愈不听老师的话了? 有人说,改革开放以来,失误最大的是教育。 到底教育失误在什么地方? 失误就失误在盲目学习西方,没有把孝道、把做品格教育作为教育的核心任务、根本目标。 自党的十八大之后,有了一些可喜的变化。 例如,二〇一六年一月十五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在这次会议上就明确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这一句话提得好,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品格教育、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应该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不能使学校仅仅成为知识技能的传习所。 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查看更多文章 发布时间:2022-01-11 20:15:30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6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