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中国民营企业传承——正念传承 内容:   正念传承是指企业家每时每刻都能观照自己的内心,以抽离的姿态来反观自己和环境的关系,冷静地思考企业的现状,以及行业的发展趋势。 苏东坡有一首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们在不能抽离时,有非常大的局限性;如果我们能抽离时,就能不进入任何固有的模式而消除执著,就能够避免习惯性的思惟模式,跳出盲区。 因此每天工作的过程就是不断觉悟的过程。 事实上平时我们的意识对我们作决策起的作用并不是很大,很多时候都是我们的潜意识在起作用。 打个比方,有个人坐马车,有人问这匹马:“马车走的方向是你决定的吗? ”马说:“是啊,如果我不走,马车往哪去呢? ”这个人再问这匹马:“你为什么会向左呢? ”这匹马就会说:“因为我觉得左边的脸很紧。 ”马车夫拉一下,就向左拐弯了。 所以决定方向的到底是谁呢? 是这匹马吗? 当然不是! 那是马车夫吗? 当然也不是。 那是谁? 是坐在后面车厢里的主人要求它去北京或上海等等,其实最后发号施令者是他。 佛教里有个法相唯识宗,说这个是比方。 马车比喻我们的命,我们每个人过去生中种了什么因,今生会有什么果,有多大的福报,有多大的智慧,跟我们宿世种的因有关系。 这马车是命,有些人一出生生在钟鸣鼎食之家,有些人就是个破车子,是个独轮子走一辈子,所以这马车代表命。 马车所走过的路,有时是康庄大道,有时是羊肠小道,其实就表示我们的运。 我们有时候很顺利,有时候就很崎岖,充满了挫折和障碍。 这匹马就代表了我们的第六意识,它不是做主的,但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很多时候处在一种无意识的惯性反应去处理事情,就产生了决策失误,所以需要用这种正念传承。 马车夫代表我们的第七识末那识(末那识是我执识),西方的心理学只研究到意识、潜意识、深层潜意识,还没有办法达到第七的末那识。 但这也不是真正的主人。 第八阿赖耶识称为含藏识或藏识,它才是我们真正的心智模式的主人。 所以我们要能够一直用这种正念传承来跳出平时意识思惟的惯性模式。 因为惯性一定有局限性,很多时候你认为在那样的情境之下,就是那样选择,但其实不是。 如果我们能跳出来,会有很广阔的选择模式,当然就能常时立于不败之地。 温家宝总理在07年的一次答法国的一个记者问的时候就说:我们面临两大任务,第一是集中精力,不断地发展生产力,第二是推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能达到第五层的境界——正念传承的企业家,他就能够明白,人心的解放和社会的解放同样重要,要改变社会的不公,更重要的就是不能忘记深藏在人类意识之中的偏见和执著。 有个美国人写了一本书,叫《文化密码》。 其实上面讲的就是烙印,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烙印,就是一种偏见和执著,我们要能跳出来。 正是由于深藏在我们心中的偏见和执著,导致我们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导致我们传承失败,企业难以持续发展,甚至破产。 正念传承的基础是四种前行:暇满难得寿无常,知此能除今世贪,业果不虚轮回苦,知此能除后世贪。 暇满难得和人命无常,以及业果不虚、轮回是苦,这是我们做正念传承的基础。 由此可知,功名富贵是在心性中去求,企业的永续传承,归根结蒂也要在心性的提升中求,并取决于企业家自己的心灵状态,他达到了哪一种层次? 他的修养,学问,道德,智慧达到了哪一种境界? 如果他不能提升,往往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仍然还在业力的定数之中。 有个故事说:有一个盲人去拜访他的朋友,告辞时,天已经黑了。 朋友就点一根蜡烛放在一个灯笼里,让他照路回家。 盲人说:“我眼睛看不见,不需要灯笼,对我来说明和暗都是一样的。 ”朋友就跟他说:“我知道,但你如果不提着灯笼,就可能给人家不小心撞倒。 ”   盲人就听从了朋友的劝告,提着灯笼上路了。 走了没多远被一个人撞倒了,盲人就很生气说:“你是怎么走路的呀? 难道你看不见我手上这盏灯笼吗? ”   那人说:“老兄啊,你要知道你的灯笼早已经熄灭了。 ”   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心地这种大智慧不能提升,即使他有好的眼睛,好的灯笼,都没有什么用。 同样的,好的灯笼譬如企业的财富和技术,好的眼睛譬如企业的制度和文化,如果一个企业家不能做心灵的主人,常常做情绪的奴隶,那他的企业就难以适应大环境的变化,难以长久地传承下去。 并且,降伏和转化心念是我们必须要独自面对的,只有自己才能面对,才能处理的一个过程;我们可以雇人去清扫房子、做饭,也可以雇人来修理车子,但没有办法雇人帮助自己除掉负面情绪,以致于形成了一个富而不乐的怪现象,使我们的生命演变为一个精神的牢狱。 好像柳宗元写的一则寓言《蝜蝂传》一样,每个人好像蝜蝂(一种虫子),不停把东西放在自己背上,越背越重,直到压死为止。 有人帮它把东西拿掉一点,它又会继续往前挪,把东西重新背到自己背上。 因为我们一直在做情绪的奴隶,不能做心灵的主人。 《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我们的心活在过去就会有后悔,总是想着以前某一件事情没做好,如果能从头来过多好。 如果心执著于现在,就会有种种不如意的抱怨;如果心活在未来就会有忧虑、有一种恐惧,不知道明天会怎样。 所以要能得到正念传承,才能真正无怨无悔、无忧无惧地觉知当下。 正念活在当下,就能在外界刺激和内心的贪瞋情绪反应之间开辟一条反思的间隙,好像汽车有个避震一样,不让无意识的条件反射和贪瞋痴的惯性反应占据上风,能有选择和创造的自由,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并且使生活充满快乐,使生命充满智慧和慈悲,这才是真正做到中国古人所说的“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仁者无敌。 ”儒家把它归纳为孝、智、勇,佛教就称之为大雄、大力、大慈悲,大智、大力和大悲。 ----节选自大愿法师《禅与中国民营企业传承之道》往期文章推荐:与人为善、与物为春迷生寂乱,悟无好恶一切不执著才能致远一念心是身心世界的模具什么是专修? 什么是杂修? 微博:@大愿法师抖音:@释迦大愿视频号:大愿法师 发布时间:2022-01-10 22:40:38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6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