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希阿荣博堪布:得到的最好窍诀,是把你最渴望得到的去给予别人! 内容: 大家平时可以检视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是否不存害心,常怀善意,如果没有做到,要提醒自己,这是修行的开始。 不妨把日常的工作、生活当成训练开放内心的平台,把遇到的每一个人看成是自己培养善良品质、完善人格修养的一个机会。 在佛教中,我们常说众生是修行人的福田,我们有幸值遇的每一个生命,都能帮助我们培植福德,收获安乐,籍由他们,我们的生命才能更丰盈。 一切众生都希望得到快乐,这一点毋庸置疑。 我相信我们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求安乐,为了获得满足感。 总是提醒自己众生在这个层面上的共同性,有利于我们培养同理、同情心,也能让我们更加顺利地发展菩提心。 普贤菩萨曾发愿:十方所有诸众生,愿离忧患常安乐,获得甚深正法利,灭除烦恼尽无余。 这正是对愿菩提心的具体阐释:其一,希望众生远离挫折、痛苦、磨难,经常感受快乐。 其二,希望众生真正趣入正法,信受奉行,由此摆脱轮回的痛苦,并最终灭尽烦恼,成就无上正等觉。 或许我们遇到的大多数人都不求出离轮回,只求眼前离苦得乐。 不管怎样,我们还是应该和尽己所能去帮助他们,让贫穷的免于匮乏,让患病的得到照料。 让孤独的得到关爱,让受蔑视的感到被尊重,让受冤枉的感到被理解,这是菩提心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要求自己以解脱为目标、舍弃对今生来世安适的希求。 但不能因此不尊重他人对幸福快乐的理解和对现世福报的追求,虽然我们拥有的一切不算完美,无论我们怎样在意保养,身体都不免生病、衰老。 无论我们怎样精心筹划,人生总有不测的风云、旦夕的祸福,但是这样一个多灾多病、充满不确定性而且烦恼重重的人生,佛陀却说,是我们解脱的最好的机缘。 人生苦乐参半,有足够的痛苦让我们生起对解脱的向往,又不至于太过痛苦而无力无暇朝解脱的方向努力。 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幸福的、悲惨的、成功的、潦倒的,人生的种种经历,无一不在启发我们觉悟。 对这样如珍宝一般的人生,它的启示,它所创造的机会,我们常常因为忙乱而无暇去领会、利用和珍惜。 生而为人,有多难得,我们以前并不知道。 佛经上说,若有海洋如三千大千世界般广阔无涯,海面上漂浮一根木轭,上有小孔,海底有一只盲龟,每一百年浮出海面一次。 木轭随波逐流、任意西东,它无心找寻盲龟;盲龟在海底深居简出,一百年才到海面来一次,即便来了,它也看不见木轭,自然不会存心追逐木轭。 这盲龟与木轭相遇的几率微乎其微,但是由于偶然的机会,在盲龟百年一次浮出海面的刹那。 也有可能正好把头撞进不早不晚刚巧漂流到那里的木轭上面的小孔里,而我们获得人身比这更难。 我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目前拥有的种种利于修行的条件,轻而易举就能得到,毫不稀奇。 殊不知这个世界上真正拥有八种余暇、十种圆满、能利用这难得的人身追求解脱的人少之又少。 作为人,我们暂时免于地狱、饿鬼、畜牲这三恶道的痛苦愚痴。 也不会像长寿天的天人那样,因误认为没有善念恶念的禅定就是解脱而失去修法的机会。 然而,同样是人,有些人却生在蛮荒、未开化之地或者无佛出世的暗劫。 不闻佛号,不分善恶,不知取舍;有些人天生心智有缺陷,无力闻思修持佛法;有些人生活其中的社会环境和传统使他们终身没有机会接触佛法。 相比之下,我们要幸运得多,漫长的轮回中,我们投生为人的时候,世间有佛法,且由于宿世的因缘,得闻佛法并心生欢喜信仰,入佛门得善知识指导。 生存、生活方式与正法不相违背,这种具足修法的有利条件并真正用于修行的人身,被称为珍贵稀有的暇满人身,若善用此人身,即身即可解脱。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愿所有众生都能离苦得乐=== 随喜分享朋友圈• 法布施功德无量 === 发布时间:2022-01-10 16:57:14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6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