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读《法华经》有没有生起这个疑惑? 内容: 《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论》大广智不空奉诏译扶会阿字者。 揩实决定观之。 当观圆明净识。 若才见者。 则名见真胜义谛。 若常见者。 则入菩萨初地。 若转渐增长。 则廓周法界。 量等虚空。 卷舒自在。 当俱一切智。 凡修习瑜伽观行人。 当须具修三密行。 智者大师把佛的纲要归总为两门,一个是教门,一个是观门,这就是《天台宗纲要》。 所以天台宗叫教观总持。 天台宗里面也有密法,因为前面七百多年翻译进来的经典都是杂密部分,没有系统化,也不完整,所以智者大师在这里只列了提纲,没有填内容。 不空国师翻译过来的《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论》,里面的重点则在观。 实际上“则名见真胜义谛”,这个“胜义谛”是可了不得的,相当于开悟的,是见诸法实相的。 证悟五相成身义也。 所言三密者。 一身密者。 如结契印召请圣众是也。 二语密者。 如密诵真言文句了了分明。 无谬误也。 三意密者。 如住瑜伽相应白净月圆观菩提心。 身语意都安住在甚深的佛法中:意安住在菩提心;语是秘密真言,诸佛的密咒;有形象的身也契合于真谛佛法。 一是通达心。 二是菩提心。 三是金刚心。 四是金刚身。 五是证无上菩提获金刚坚固身也。 然此五相具备方成本尊身也。 其圆明则普贤身也。 亦是普贤心也。 与十方诸佛同之。 亦乃三世修行证有前后。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即身成佛是有很缜密的逻辑的,不是空的口号。 转凡成圣也是的,我们凡夫的身口意转成佛的身口意了,就获证了金刚坚固身。 请问诸佛菩萨有没有? 释迦佛陀有没有? 文殊菩萨有没有? 所以五台山是永远的圣地。 及达悟也无去来今。 凡人心如合莲华。 佛心如满月。 此观若成。 十方国土。 若净若秽。 六道含识。 三乘行位。 及三世国土成坏。 众生业差别。 菩萨因地行相。 三世诸佛。 悉于中现证本尊身。 满足普贤一切行愿故。 这里描写的就是《法华经》的佛光照耀,在经文的最后,普贤菩萨才出来。 虽然《法华经》在显宗里是经中之王,但是在这部论里面,这只是因地。 有时候就是这样几句话就把法华的所有都概括了,但是如果根器不到的话,再殊胜的法跟我们也没什么关系的,《法华经》里佛陀讲了那么多故事,掰开了嚼烂了,我们都听不懂,也不知道跟自己有什么关系。 还有比这个更简洁的,一句话就概括了,还有比一句话更简洁的,就一个梵文字母就总括了。 但是我们现在不是求简洁,而是要如是因如是果地去了解佛法的内涵,之后以此为因,具足缘,果报就在后面。 大毗卢遮那经云。 如是真实心。 故佛所宣说。 问前言二乘之人。 有法执故。 不得成佛。 今复令修菩提心三摩地者。 云何差别。 答二乘之人。 有法执故。 久久证理。 沉空滞寂。 限以劫数。 然发大心。 又乘散善门中。 这也是对《法华经》的一种解释。 为什么经文中的阿罗汉还需要那么久才能成佛? “二乘之人,有法执故”,因为二乘之人虽然破了人无我,但是法执还在。 所以“久久证理,沉空滞寂”,“沉空滞寂”是一个专有名词 ,是小乘的一种修行境界。 小乘是谁? 就是我们这些凡夫,在什么执着什么,如果我们修得一个小乘果,那肯定执着不放了。 所以“限以劫数”,就是发了大心,这时候“又乘散善门中”,修到一个小善不得了了,又执着于这些散善,碎片化的善。 还不如龙女,龙女当下解脱,成佛,这在《法华经》里面就像公案一样。 我们读《法华经》要生起这个疑惑的:这么多阿罗汉,一批一批得佛授记,最后还比不过这个龙女成佛的速度,为什么? 因为龙女的师父是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教的法就是妙法莲华,而这些声闻众只是《法华经》里被授记的对象,并不是修妙法莲华的人。 这部论就把我们这个疑惑给讲解了。 所以这些密乘的法对于显宗的教理来说,就是未尽之意。 当我们智慧跟上了,佛会告诉我们答案的。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无非是开始和坚持 发布时间:2022-01-09 00:02:52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6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