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月映虚舟禅宗概论6017 真心息妄(三) 内容: 6017  真心息妄(三)所以这是一个功夫的过程,当然我们心的功夫够好的,我们就可以到第四条。 第四条“四泯境存心。 谓做功夫时。 将一切内外诸境悉观为空寂。 只存一心孤标独立。 所以古人云。 不与万法为侣。 不与诸尘作对。 心若著境心即是妄。 今既无境何妄之有。 乃真心独照不碍于道。 即古人夺境不夺人也。 ”我们讲“谓做功夫时。 将一切内外诸境悉观为空寂”,也就是相。 我们讲色受想行识,前面讲真心在迷,我们就知道各种问题。 那一切这些:色受想行识,所有诸境,我们说,以无门观,实际上,这个说的就是无门观。 “悉观为空寂。 只存一心”单这个心是什么呢? 就是:观自在。 我们这个冥冥之中,这个是始终清晰的。 “孤标独立。 所以古人云。 不与万法为侣。 ”所以说“诸法空相”,不管你怎么显现。 我就是“不与诸尘作对。 ”“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今既无境何妄之有。 乃真心独照不碍于道。 即古人夺境不夺人也。 ”实际上就是一个无门观。 “故有语云。 上园花已谢车马尚骈阗。 又云。 三千剑客今何在。 独计庄周定太平。 此是泯境存心息妄功夫也。 ”“五泯心泯境。 谓做功夫时。 先空寂外境。 次灭内心。 ”我们说:心是根,法是尘。 一开始我们,这时候我们的心,还达不到“真心”,还是有“能所”的心。 所以我们说:明心见性,还差得很多,这都是在前面的资粮位,在这儿修行。 所以“先空寂外境。 次灭内心。 既内外心境俱寂”。 所以“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痕垢尽除光始现。 ”所以“毕竟妄从何有。 ”这个就是看住自己,“随缘消就业,但莫造新殃”,是在这块儿。 “故灌溪云。 十方无壁落四面亦无门。 净裸裸赤洒洒。 即祖师人境两俱夺法门也。 ”这个再一种说法是什么呢? 实际上就是达摩祖师说的:外息诸缘。 并不是外面没有事情,是什么呢? 诸缘即空。 所以:外息诸缘,我们不跟它互动,“内心无喘”,内外身心具寂,没有这个忐忑,没有这个来回的鼓荡。 “心如墙壁”,四面亦无门,十方无壁落。 这时候,我们说叫“空如来藏”。 这时候是:大圆镜智性清净,实际上这块儿做的是如来藏的功夫。 所以“心如墙壁可以入道”,这就是达摩讲的面壁。 实际上面壁不是讲的面对墙壁,在那傻坐,是指的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十方无壁落,四面亦无门,“即祖师人境两俱夺法门也。 ”就是闭关,就是这个。 “故有语云。 云散水流去寂然天地空。 又云。 人牛俱不见正是月明时。 此泯心泯境息妄功夫也。 ”“六存境存心。 谓做功夫时。 心住心位境住境位。 有时心境相对。 则心不取境。 境不临心各不相到。 自然妄念不生。 于道无碍故。 经云。 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即祖师人境俱不夺法门也。 ”我们这儿讲,到了前面基本功之后,能达到回互不回互,整个明暗啊、理事啊! 我们功夫进一层的展开。 从坐在那儿,守住,别被骗,要做主人翁,不要被带跑。 翻过来,我们可以启用我们佛用的妙用。 那么这就是要从这儿开始。 所以“心住心位境住境位”,所以穿衣吃饭,得到这个功夫后,我们说:行住坐卧皆是禅。 到这儿之后才有资格真正说这个话。 在这之前,牢牢的去做好前面的功夫。 否则就变成了一种貌似叫生活禅,完全就是一种颠倒想,一种狂妄。 所以说直心是道场,这都不是随便讲的,平常心是道。 都是要达到相当好的功夫后,才有资格修行那些,那些都是高手的事儿。 所以在这儿,我们说“心住心位,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那么这时候,我们说世间行脚。 一个僧人,在一开始学基本的律仪,养成基本的规范。 那么第二呢,花几年功夫打坐,去把基本功做好了。 这之后呢,定的功夫够了,得“活”啊,得去灵动啊! 所以就需要行走于世间,叫:行走江湖,才能叫参禅,才能云水生涯。 这时候才能说,我们离开这样的一种专心的在特定环境的一种修行,而回到,我们不在去织造一个环境。 而是在世间,你能够,所谓江湖在这儿,来回走,江湖当中,能够去任运你的功夫。 “故有语云。 一片月生海几家人上楼。 又云。 山花千万朵游子不知归。 此是存境存心灭妄功夫也。 ”这就才能去行脚。 “月映虚舟”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发布时间:2022-01-06 19:12:36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6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