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惟贤长老: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 内容: 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远离妄想及诸取,令心所向皆无碍。 ——《华严经》看淡放下万事万物各有因缘,互相资助,一体不能分开;因缘又是变化的,因果相续,法法相资。 对万事万物作如此观察,就叫如幻三昧。 《金刚经》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变化的就是梦幻泡影,由幻有到真空,由真空变幻有,空有不二。 如何观空? 诸法如幻,一切法当体即空,这并不是说另外有一个空,而是说一切法因缘生,如梦幻泡影,刹那刹那在变化。 当体即空就是佛在灵山会上给迦叶尊者传的心印,也就是心印法,这个很重要。 为什么一般人不能空呢? 得失、名利、爱憎太多了,空不了,空不了就有相,有相就有分别,有分别就有烦恼,有烦恼就造业,这是生死根本。 要抛弃生死根本,达到当体即空必须修如幻三昧,这是佛教的心印,也与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相合。 三法印的意思是了解无常、无我,最后就可达到涅槃境界。 衡量佛经的真伪就用三法印来鉴别。 若以普通的历史考证学、考据学来对待,是极端错误的,那样子等于有个时空观念,所谓时间、空间属第六意识的范围,而佛法超过寻思、超过第六意识,是一种内心境界、自证境界。 《华严经》有首偈子:“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远离妄想及诸取,令心所向皆无碍。 ”要识佛的境界,须把意识打扫干净,进入空观,当体即空,心胸很广大,那就超过第六意识的范围和第七末那识的范围,不再执我,这就是广大的佛心。 有这个广大心,才有平等心、清净心、慈悲心,这就是佛心。 禅宗又称佛心宗,直指明心,见性成佛。 心不明怎么见性? 所以心地要打扫,否则没办法见性。 如何打扫? 一是内功,修行禅定;二是外功,就是在行住坐卧间都保持正念,生活上处处利益别人,护法,弘法,作贡献。 这样内功、外功结合起来,才能打扫心地,久而久之才能逐步明心,逐步见性。 总之,如幻三昧很重要,由如幻三昧而达到一切法当体即空,彻底消灭第六意识的杂念和第七末那识的我执,就可以进入佛的境界。 那么在世俗方面就要看得淡,放得下。 看淡,放下,才自在;看不淡,放不下,就不自在。 这个就是实际修行的方法。 文:惟贤长老开示如幻三昧小知识:如幻三昧如幻三昧:佛学术语,达于一切诸法如幻之理之三昧也。 又现作种种如幻之事之三昧也。 圆觉经曰:‘修习菩萨如幻三昧方便,渐次令诸众生得离诸幻。 ’智度论五十曰:‘如幻三昧者,如幻人一处住,所作幻事遍满世界,所谓四种兵众宫殿城郭饮食歌舞杀活忧苦等。 菩萨亦如是,住是三昧中能于十方世界变化遍满其中。 解释:(一)如同施幻术般作用自在的三昧︰由于菩萨住此三昧化度众生时,不执著有化度众生之相,所以化用无不自在,犹如幻师随心所欲化现男女、兵众,而无所拘碍;因此称此三昧为如幻三昧。 (二)《圆觉经》所说的修行方法︰谓行者应觉悟世界一切事相皆如幻如化,且应远离此幻化境界。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 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此种法门,谓之如幻三昧。 相关记载:◎附︰《圆觉经》(摘录)于是普贤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者,闻此圆觉清净境界。 云何修行。 世尊,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 云何以幻还修于幻。 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 云何复说修行如幻,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脱,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普贤菩萨言,善哉。 善哉。 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菩萨如幻三昧方便,渐次令诸众生得离诸幻,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时普贤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花从空而有,幻花虽灭,空性不坏。 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依幻说觉,亦名为幻。 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 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 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 离远离幻,亦复远离。 得无所离,即除诸幻。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 南ná无mó阿ā弥mí陀tuó佛fó回向偈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发布时间:2022-01-05 15:35:21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6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