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月映虚舟禅宗概论6017 真心息妄 内容: 6017  真心息妄“或曰。 真心在妄则是凡夫。 如何得出妄成圣耶。 曰古云。 妄心无处即菩提。 生死涅槃本平等。 经云。 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 幻心灭故幻尘亦灭。 幻尘灭故幻灭亦灭。 幻灭灭故非幻不灭。 譬如磨镜垢尽明现。 ”我们上一节课,收尾的时候就讲到这个了,我们再看一下它的逻辑。 第一叫“幻身灭故”,我们说“身、语、意”。 第一,所有颠倒想,为什么? “善不善孰为本? ”答日:“身为本”。 《维摩诘所说经之观众生品》“ 身”就是颠倒想的根本,所以第一是“幻身灭故”。 基于“身”的明觉,然后基于它。 我们从“触”到“受”,这个“觉知”。 首先要有“身”,不是麻木不仁,不是一种叫盲聋暗哑,白癞癫狂。 我连这个“身”的觉知都没有,那就连“幻身”都不觉的,那就是一大坨儿。 那这个时候就谈不上明觉、智慧都无从谈起了。 第一步,先要体会这个“身”。 我们从拿放、呼吸之间回到真实的这个生命感。 所以先要有“身”,有这个“我”。 否则是一种完全“无明”的状态,这就谈不上修行。 由这个“身”的觉知之后,我们从“触”的打开。 从“触”,然后不以它为互动,只是觉知。 这个时候就是:五八六七果因转,这个五和八之间,我们不卷入。 那么直接是“心”,心和你的佛性之间是打通,所以五和八打通,六和七不去作为。 比如我们呼吸和拿放,是用不着“意识”的,所以更不要判断。 我们以这样的方式来修行,这就是说从这儿,身的打开。 “幻身灭故”,并不是“身体”没有了。 而是不基于“身体”去看,那么就是回到“心”。 那么这个时候呢,我们说:十二入、十八界。 第一个“身”对的是“蕴”。 第二个是“幻心亦灭”,由“身”而生出的这个“妄心”就灭了。 由“幻心灭故幻尘亦灭”这是十二入。 所以内六根对的外六尘。 所以就是根触灭,这是“触”,十二入对的是“触”。 所以眼根对的是眼尘,耳根对的耳尘。 就现在我们整个这个时代,给我们的感官,既提供给我们方便的生活的时候。 其实这些五蕴六尘,也都遮蔽我们。 尤其一些过度的设计,或者以一种欲望的方式来开发的设计,像营销模式。 在这个时代,是在古时候没有的。 所以“幻尘”,那这个“尘”,是尤其的多。 六根清净方为道。 实际上怎么能够清净呢? 我们一直被这些尘所引诱,那么形成了“十八界”。 我们后边是蕴触界,就到了后面的整个形成了我们认为的那个世界,那就越来越复杂了。 “幻尘灭故,幻灭亦灭”,蕴触界到界,这个整个世界。 你认为你限于的这个生活或者沉迷的这个生活,或者是认为的什么样的生活。 所以这个“幻灭亦灭”。 另外一方面,更准确的是,我们开始修行之后,苦集道灭 。 我想去除的,我想清静。 就像我要打坐,为什么打坐? 我要成佛,我要打坐,我要清净,我去练瑜伽,我去健身,我去怎么样,貌似是一种阳光的生活。 其实只是换了一种颠倒的方式,本质没有差别。 并不是让我们内心能够平静,并不能去明心见性。 只是一种商业所提供给我们的一种消费生活。 那么“幻灭灭故非幻不灭”,当我们一层层的脱透,脱完之后。 所谓“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或者“心随万境转”我们还是在这个世界生活,“转处实能幽”。 我可以用各种品牌,我也去用各种的APP,但是呢,这当中我用它,“物物而不物于物”,我不被它颠倒。 不被它去引诱,让我去被它的算法去算计。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才能说“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这当中显的是我们的“心”。 “ 譬如磨镜垢尽明现。 永嘉亦云。 心是根法是尘。 两种犹如镜上痕。 痕垢尽时光始现。 心法双忘性即真。 ”从这来讲,我们就知道,一般的瑜伽啊、冥想啊,还是对的根和尘。 所以它并不是真实,它是一种另外的“虚妄”,是一种织造出来的。 所以我们管它就是另外一种世间法吧,我们叫“精神性物质主义”,从一种完全“物质化”的转化成一种“精神性的物质主义”。 本身还是享乐,还是拥有,去得到,这是没有本质区别的,甚至它的危害更深。 “此乃出妄而成真也或曰。 庄生云。 心者其热燋火。 其寒凝冰。 其疾俯仰之间。 再抚四海之外。 其居也渊而静。 其动也悬而天者。 其惟人心乎。 此庄生先说凡夫心不可治伏如此也。 未审宗门以何法治妄心也。 曰以无心法治妄心也。 或曰。 人若无心便同草木。 无心之说请施方便。 曰今云无心。 非无心体名无心也。 但心中无物名曰无心。 如言空瓶。 瓶中无物名曰空瓶。 非瓶体无名空瓶也。 故祖师云。 汝但于心无事于事无心。 自然虚而灵寂而妙。 是此心旨也。 据此则以无妄心非无真心妙用也。 从来诸师说。 做无心功夫类各不同。 今总大义略明十种。 ”这块儿我不解释了,这说的很清楚。 我们来看具体的十种方法,“一曰觉察。 谓做功夫时。 平常绝念堤防念起。 一念才生便与觉破。 妄念破觉后念不生。 此之觉智亦不须用。 妄觉俱忘名曰无心。 ”我们说“觉即了,不施功,一切有为法不同”,所以我们一开始只要“看到”,说“看到”就好。 但是这个“看到”,其实还是“能”和“所”。 所以我们看到这个“所”的时候,我们意识到“能”,那么这个是“觉”。 所以有“妄”就有“觉”,有“众生”就有“佛”。 所以我去面对众生的时候是一个佛见,那刚开始起修的时候。 我们要至少要能够意识到这个“能”。 紧接着功夫再好,这个警觉是一种紧张。 因为要堤防啊,提防我们被跑啊,不怕念起就怕觉迟啊,这个时候第一步功夫先要有这个“觉”。 第二步,这个“对峙”。 就是这个紧张感再放掉,是一种无觉之觉。 我们是一种“能、所”退到后边的这个“心”的。 这是要一步一步去做,所以先要在“能、所”上面,能够清晰。 然后“觉”,“妄觉俱忘”这个“妄心”这个“觉心”,也都忘掉。 这时候,我们这时候,一般人不管修“空”。 “那我什么都不做,不完了吗? 我不应该做点什么吗? “其实这就是“妄心”。 就这个“觉”,”我都看见我的问题了,我都知道。 ”但是一直守这个“知道”。 其实它是嗔。 就像保安每天盯着会不会有贼来,固然是盯着没贼来。 但是它本身就被锁在这儿,它本身还是妄。 只不过就像有洁癖,总是觉得脏,心里面总有这个在。 那么就不得休歇,不见真心。 所以一味的颠倒,满街是贼,这个也不行。 现在有保安每天盯着贼,这个本身还是妄。 所以“妄觉俱忘名曰无心故祖师云。 不怕念起只恐觉迟。 又偈云。 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此是息妄功夫也。 ”“月映虚舟”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发布时间:2022-01-05 07:16:57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6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