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要处理好各种各样的关系,必须守住一个字。 内容: 一百六十六条:【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智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 夫诚者,君子之守,而政事之本也。】出自《群书治要》卷三十八《孙卿子》。 意思是,天地可以说是最博大的了,但不真诚就不能化育万物;圣人可以说是最睿智的了,但不真诚就不能教化万民;父子之间可以说是最亲近的了,但不真诚就会疏远;君王可以说是最尊贵的了,但不真诚就不会被人尊重。 真诚乃君子遵循的品德操守,更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这句话强调,要处理好各种各样的关系,必须守住一个“诚”字。 “诚”是真诚,真则不假,诚则不妄,就是心里所想的和口里所说的要一致,不能口是心非。 如果我们说一套做一套,说的都是假大空的话,就很难感动人。 现在很多的领导讲话,为什么不能够引起共鸣,大家听了都打瞌睡? 因为讲的是官话、套话、假大空的话,打动不了人心。 所以司马光先生的修身就是从不妄语开始,也就是不能够欺骗人,诚心诚意地来对待一切人。 这样,久而久之才能够体会到什么是诚心。 天地的“诚”体现在“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 ”天地没有偏私之心,不是小草没有大树高,就不去滋润它,不去盖覆着、承载、照耀它。 天地平等无私,人也要效仿天地的无私无求,对万物付出而不求回报,没有偏私。 就像《老子》中所说的:“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天总是给予、帮助、利益他人、利益万物,但是不从万物那里索取或者希求回报,这才是真诚心。 “真”就是恒常不变。 《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天没有说哪一天我想休息一下,太阳可不可以一天不出来了? 太阳不出来,万物就不能生长。 所以真是恒常不变的,假就是变化的。 看自己待人是不是真心,要看自己的心是不是剎那都在变化。 一会儿爱一个人就海誓山盟,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过了两天,看他和别人在一起了,就恨得咬牙切齿,这个变化无常的心就是假的,就不是真诚的。 真诚心没有变化,没有亲疏、远近和偏向,它是平等的,也是觉悟的。 觉悟就意味着它没有情执、没有控制、占有、强迫,也没有瞋怒、傲慢、分别。 如果有情执,心就失去了真诚,失去了清净。 有情执也是有求于人,因为我喜欢,还是有一个我,根本还是自私自利。 正是因为觉得它是我的,所以他才会有占有和控制的念头,一旦不符合我的意思,他就会生气了,这就不是真诚心。 真诚心一定是有仁爱的,它不是冷漠,不是漠不关心。 “不动心”很多人理解错了,以为就是看到别人的处境熟视无睹,和我无关。 这不是不动心,而是冷漠之心。 真正的慈悲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同身受的同情心,想拔人于苦、与人以乐的心,而且还要有切实的行动给以帮助,这才是慈悲的反应。 从这些方面考虑,我们再看自己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是否在用真诚心,特别是领导者对属下有没有这种真诚心,如果没有这种真诚心,就不能够感动人,能让他为你竭忠尽智,你也就不可能达到“不忍欺”的境界。 因为领导感动了属下,所以他不忍心欺骗领导。 不忍欺就是靠真诚心达到的,这是最高明的管理。 中国人的管理不是管人、管财、管物,不是向外求去管别人。 最高明的管理就是把自己管明白,“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历史上的圣人尧舜禹汤,都是这样做的。 比如尧帝走在路上,看到自己的两个人民犯罪被押往监狱。 他就很惶恐,马上走上去问:“你们两个人犯了什么罪? 为什么被押往监狱? ”这两个人说:“因为上天久旱不雨,我们没有东西吃,不得已偷了别人的东西,结果被发现,抓了起来。 ”听到这样的回答,尧帝就告诉押解他们的狱卒说:“你们把他们给放了,把我给抓起来”。 周围的人听后都很惊讶,说:“怎么能够把国君抓起来? ”尧帝就非常真诚地说:“因为我犯了两大过失,第一,作为一国之君,我应该承担君亲师的责任,负责着教导人民的职责、任务,但是我却没有把他们教好,让他们犯了罪,这是我的第一大过失;第二大过失,我是一国之君,但是我没有德行,所以才感召了上天久旱不雨,这是我的第二大过失”。 尧帝话音刚落,本来万里无云的天空,就飘过了云彩下起了雨,这就是真诚心的感召。 中国古人讲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天人感应。 历史上确实有很多类似的记载,当国家有天灾人祸、出现重大灾难的时候,皇帝都要下“罪己诏”,然后恭恭敬敬斋戒沐浴,之后再念祈祷文,就是忏悔书。 上行而下效,皇帝、最高的领导者都能够反求诸己,那么群臣、百姓也会反省、忏悔自己的过失,灾难就很容易化解了。 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查看更多文章 发布时间:2022-01-03 08:21:14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5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