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他被称作释迦牟尼佛化身,一生留下了哪些传奇故事? 内容: 纪录片《智者大师》农历十一月二十四日,恭逢智者大师圆寂纪念日。 谈到中国佛教,智者大师可谓是里程碑式的存在。 他是第一个中国化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实际开创者;诵《法华经》,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点化关公成就佛缘,皈依佛门化身伽蓝菩萨;后人推崇他为东土小释迦,印光大师更赞其为释迦牟尼佛的化身。 01 宿植德本智者大师,即智顗yǐ,(538-597年),俗姓陈,荆州华容(今湖北潜江西南)人。 父亲陈起祖,为益阳县的散骑将军,博通经传;母亲徐氏,勤修斋戒。 徐氏怀孕时,曾梦见五彩烟云氤氲回绕怀中,并且三次梦见口吞白鼠,于是心生怪异,便请人占卜,卜师表示此为白龙降诞的征兆。 大师出生的夜晚,满室洞达荧煌,毫光照彻四邻。 陈家上下无不欢喜踊跃,正待杀猪宰羊以示庆贺时,灶火却无端熄灭,屡次不成,全家正感到纳闷时,两位僧人忽然扣门而入,表示:“善哉! 儿德所熏,必出家矣。 ”言毕随即消失,在场宾客莫不啧啧称奇。 由于智者大师的出生充满祥瑞之相,街坊邻居遂称他为“王道”或“光道”。 大师善根启发甚早,自幼即合掌而眠,并且面西端坐。 长大后,每见佛像则顶礼膜拜,遇出家人则恭敬仪止。 七岁时,智者大师常常前往寺院道场,师父见他才情殊特,便口授《普门品》,才教一遍,大师已能背诵。 十五岁时,因逢梁末兵乱,亲属分散流离,深感荣华富贵难以长久,别离之苦转身易及,便在长沙的佛前发大愿心:“志愿出家修道,以荷担如来正法为己任。 ”诚心所感,当夜梦见佛像飞至家中庭院,伸出金色手臂为智者大师摩顶三遍,此后智者大师更觉厌离家牢。 双亲往生服丧之后,便向兄长告别,寻师访道而去。 02 入法华三昧时年十八岁,礼湘洲果愿寺沙门法绪法师出家,学习十戒道品律仪,后又到北方慧旷律师处学律。 二十岁受具足大戒。 二十三岁时,至河南大苏山亲炙慧思禅师。 师徒二人初会面时,慧思禅师即叹曰:“昔在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 ”在慧思禅师的指点下修习“法华三昧”,经十四天的用功,当读诵《法华经》至〈药王菩萨本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时,寂然入定,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 智者大师将定中所证之悟境向慧思禅师报告。 思即叹:“非尔弗证,非吾莫识。 所入定者,“法华三昧”前方便也;所发持者,‘初旋陀罗尼’也。 纵令文字之师千群万众,寻汝之辩,不可穷矣! 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 ”从此,慧思禅师便常命大师开设讲筵,智者大师亦不负所望,辩若悬河,舒卷之际,条理自存,听讲者无不信服。 03 开创天台宗智者大师幽栖天台山前后十年,不但禅观功夫更趋究竟,也在此自修自学阶段,建立天台宗完备的理论体系,使天台宗成为佛教东来后,首先发展演变为最具中国本土佛学特色的宗派。 师依据经论——以《法华经》为宗骨,以《大智度论》为指南,以《涅槃经》为扶疏,以《大品般若经》为观法,并传承北齐慧文禅师的“一心三观”、南岳慧思禅师的“法华三昧”,加上自己修学的体证,直承佛旨,建立教观并重,思想体系博大精深的天台宗。 佛陀一代时教,经由智者大师以“五时八教”加以判释之后,经典正义这才条理分明、层次井然地彰显开来,后人推崇他为东土小释迦,印光大师更赞其为释迦牟尼佛的化身。 04 帝王请法四十八岁时,应陈少主七次遣使诏请,出天台山再度到金陵弘化。 陈朝灭亡后,智者大师率门人亡出金陵,栖止庐山。 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晋王杨广深为仰慕大师,派遣侍者三番礼请,大师知因缘难拒,遂前往扬州设无遮大会,并为杨广授菩萨戒,取法名为“总持”。 杨广也谦恭礼敬:“大师禅慧内融,道之法泽,轧奉名为智者。 ”“智者大师”的尊号便是由此而来,时年五十四。 05 祈经十八载《楞严经》尚未传到中国之时,就已久负盛名了。 公元580年,有印度的僧人来到中国,拜访智者大师,谈到止观中三种观照的观点和印度的《楞严经》中的意趣相符。 智者大师一生弘扬天台止观,成就殊胜,自然对素未谋面的《楞严经》倍感渴仰。 因他研读《妙法莲华经》时,对经中的六根功德来源心有不明,于是便希望自己能设法将《楞严经》奉请来我们东土。 印度僧人走后,智者大师求法心切,在他所住的天台山华顶上设置了一个拜经台,面向西方印度竭诚地礼拜了十八年,遗憾的是一代佛门龙象智者大师在公元597年往生时,也没有见到这部经。 后来,印度天竺国有一位叫般刺密谛的法师,听说东土智者大师为了求阅《楞严经》,不畏寒暑整整礼拜祈请了十八年。 这令般刺密谛法师深深地感动和钦敬,他觉得这部经和东土的众生,必定有殊胜的法缘,因此决定要把《楞严经》带到中国。 06 预知时至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师归故里荆州;为报答出生地之恩,于荆州当阳县玉泉山建寺,弘扬佛法。 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启程返回天台山,不久告知徒众,世缘将尽,示寂前对后事作了清楚的安排。 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师示寂于天台山石城宝相寺(现新昌大佛寺),遗书晋王杨广曰:“山下一处非常之好,请敕建一伽蓝,不见寺成,瞑目为恨! ”晋王杨广不负师命,完成该梵剎的兴筑,初名天台寺,后隋炀帝赐额为国清寺,成为天台宗根本道场。 印光大师赞:智者大师,久证法身,十地等妙,均莫能测。 乘宿愿力,示生斯世。 降灵之夕,神光烛天。 眉分八采,目耀重瞳。 由蕴非常之德,故现非常之相。 甫离襁褓,卧必合掌,坐必向西。 遇像必礼,逢僧必敬。 诵《法华经》,至《药王菩萨本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豁然大悟,寂然入定。 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获旋陀罗尼。 达诸法相,似清风之游太虚。 智者大师,释迦之化身也。 祈愿大德祖师,不违安养,乘愿再来! 祈愿正法久住,祖祖相承,教续千灯! 发布时间:2022-01-03 06:54:01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5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