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人道之中,办政治是最重要的。 内容: 第一百六十五条:【公问曰:“敢问人道谁为大? ”孔子对曰:“夫人道政为大。 夫政者,正也。 君为正,则百姓从而正矣。 ”公曰:“敢问为政如之何? ”孔子对曰:“夫妇别,父子亲,君臣信。 三者正,则庶物从之矣。】出自《群书治要》卷十《孔子家语》。 “公问曰:敢问人道谁为大? ”鲁哀公向孔子请教:“请问人道之中什么最重要? ”孔子对曰:“夫人道政为大”。 孔子回答说:“人道之中政治最重要”。 如果能够把政治办好,国泰民安,人民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人心自然归附。 所以在人道之中,办政治是最重要的,孔子也鼓励自己的弟子从政。 要从政,首先自己要学为君子、学为圣贤,所办的政治才是圣贤政治。 后面对“政”下了一个定义:“夫政者,正也”,“政”的意思就是端正。 “君为正,则百姓从而正矣”,君主自己端正了,百姓自然会跟着端正。 所以办政治就是要使人正。 怎样使人正? 领导者、国君要率先垂范,带领大家做正当的事。 《论语》中,孔子反复强调领导者的率先垂范作用。 他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假如在位者、领导者能够端正自身,那么对于办理政治这件事又有何难处? 如果领导者、在位者不能端正自身,又如何去端正别人,使别人处事正当? 如果君主能够正身于上,官吏就不敢不正于下;官吏正身于下,庶民就不敢不正于郊野。 国家没有不正的君主,朝廷没有不正的官吏,郊野没有不正的庶民,而国政却治理不好,这是从未有过的事。 这句话强调,在位者唯有端正自身,才能把政治办好。 在《论语》中,孔子讲得更加具体,他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如果在上位的人好礼,民众就不敢不恭敬。 中国古代的皇帝都尊敬老师,接见老师的时候,不能以君臣之礼。 皇帝接见文武百官的时候,都是面南背北,以君臣之礼来接见,但是在见老师的时候,必须降级,皇帝站在东面,老师站在西面,以主宾之礼来接见。 这就是提醒皇帝,虽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但是皇帝也有老师,也是老师教导出来的。 老师教导有恩,就永远是你的老师,应该尊重。 结果上行而下效,整个社会自然兴起了尊师重道的风气。 《论语》中说:“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身为一国之君,身为一个团队的领导者,每讲一句话,都要考虑到它的影响。 讲的话要能为世人所称道;所作所为要能够给民众带来欢乐,让人们欢喜接受,让人听到之后能够依教奉行;他的德行、道义可以使人尊重;他做事情都能为人们所效法;他的容貌举止都有可观之处,都很文雅,为人们所仰望;他的一言一行、处事待人、进退,都符合法度。 他这样统领民众,民众对他恭敬又爱戴,向他学习、仿效,这样才能推行德教。 这就是“上好礼”,在下的百姓都会生起恭敬心,也都会彬彬有礼地待客。 从这里也启发人们思考:中华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要想把中华文化推广到全世界,为世界和平带来希望,首先要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 用中华文化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人们安居乐业,整个社会呈现出祥和的状态,那么大家自自然然愿意来学习。 “公曰”,鲁哀公又接着问:“‘敢问为政如之何? ’孔子对曰:‘夫妇别,父子亲,君臣信。 三者正,则庶物从之矣。 ’”哀公接着问:“请问如何处理政事? ”即怎样具体落实? 孔子回答说:“夫妇有别,丈夫妻子的职责要有所区别,父子之间要互相亲爱,君臣上下互相信任,这三个人伦关系端正了,万事万物的关系也就跟着理顺了。 ”特别是作为国君,能够把这三种关系处理好,更能为国家的百姓做一个表率。 夫妇有别,中国古人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是从男女生理、心理的差别上来进行的,是符合人的自然规律的。 丈夫负担家庭的经济收入,要让家人衣食无忧,使家庭的财富、物质不缺乏。 但是一个家庭除了物质生活有保障之外,还有一项重要的职责,那就是要教育儿女,这项更为重要的职责是由妻子来承担的。 所以中国人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什么是无后为大? 孩子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不能把良好的家业、家风承传下去,甚至还做了很多祸国殃民的事,这才是真正的无后为大。 周朝之所以能够享国八百年,称为历史最长的一个朝代,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重视家庭教育,有良好的母教。 现在人把夫人尊称为太太,“太太”就是来自于周朝的三位女圣人,文王的祖母太姜,母亲太任,夫人太姒,这三位都是圣贤的母亲,教导出圣贤的儿孙。 所以现在把夫人尊称为太太,那是期许她要成为圣贤的母亲,为家族培养出圣贤儿孙。 文王的母亲太任,在怀孕文王的时候,“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 不好看的场景都不去看,淫词歌舞不去观听,口里所讲是温柔的言语,没有傲慢之词,更何况粗鲁骂人的话呢? 正因为文王的母亲是一位圣人,所以她的儿子文王也是一位圣人。 古时太子一出生,就会对他加强教育,所以教育是始从胎教,贯穿了人的一生,到慎终追远。 中国人最懂得教育,是历史上教育最成功的一个国家。 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大部分时间之所以都保持了和平稳定的局面,靠的就是教育。 所以夫妇有别的“别”,并不是身分和地位的区别,而是在职责上有分工。 这样,才能够保持一个家族可持续地、长久发展。 “父子亲”,父子之间的亲情也不是圣人规定下来的,父母爱儿女,儿女爱父母,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关系。 怎样把这种自然的亲情保持一生,顺着亲的方向发展而不改变? 古人讲要做到父慈子孝。 从“慈”这个字,可以感受到父母对儿女的关爱、恩情。 “慈”,上面是一个“兹”,下面是一个“心”,看到这个字,告诉我们什么叫慈? 那就是念兹在兹,父母的心时时刻刻都在儿女的身上。 《大学》中说:“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没有谁是先学会养孩子才出嫁的。 那为什么没有学过她就知道怎样去教养孩子? 因为母亲的真诚心、爱心。 因为她的心思无时无刻不在孩子的身上,她的这种慈爱之心,让她自自然然就懂得了怎么样去照顾孩子、抚养孩子。 当然“慈”不仅是一味满足儿女的欲望,更重要的是要教导儿女做人的道理。 所以孩子做错事,父母打他、骂他,也是对儿女的慈。 儿女对父母要有孝心,“孝”上面是个“老”,下面是个“子”,告诉人们上一代和下一代是一体的,不能有代沟。 如果有代沟,孝就不存在了。 这是“父子亲”。 “君臣信”,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要建立起信任关系。 如果没有信任,在位者发号施令,在下位的人都不去执行,政令就不能够很好地实施。 所以这三者都能够做到,政治才能自然办得好。 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查看更多文章 发布时间:2022-01-02 08:43:11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5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