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古人对继承人的教育 内容: 第一百六十三句:【昔者成王,幼在襁褓之中,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 保保其身体;傅傅之德义;师导之教训:此三公职也。 于是为置三少,少保少傅少师,是与太子宴者也。 故乃孩提有识,三公三少,明孝仁礼义,以导习之,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 于是皆选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 故太子乃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孔子曰:“少成若天性。 习贯如自然。 ”】出自《群书治要》卷十六《汉书四》,强调古代人对太子即对继承人的教育。 在这段话之前还有一句:“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举以礼”。 古代君王的太子一出生,就要给他以礼仪的教化,教导他来习礼。 而且习礼严格具体:“使士负之,有司齐肃端冕,见于天也”,让有德行的成年男子背着他,还有专门的官员穿戴整齐,“端”端服,正式的礼服,“冕”是礼帽,他要穿上端服,戴好礼帽,然后带着天子行祭天之礼,就是拜天。 “过阙则下,过庙则趋,孝子之道也”。 宫阙,就是如果路过宫门,这是国君处理朝政的地方,他本来是背着太子的,这个时候就要把太子放下来。 “过庙则趋”,“庙”是祭祀祖先的宗庙,路过供奉祖先宗庙的时候,就要小步快跑,也是表示对祖先的恭敬,这都是教导孝道。 “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所以太子从一个小小孩的时候,教育就已经开始推行了。 下面举了一个具体的例子:“昔者,成王幼,在襁褓之中,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 从前,周成王尚在襁褓(背负婴儿用的宽布带和包裹婴儿的被子)之中的时候,就已经请召公来做他的太保,周公做太傅,太公做太师。 “保,保其身体;傅,傅之德艺;师,导之教训”。 “保”就是保护太子的身体,要为他讲解养生之道,按照自然节律饮食起居,保持身心和谐等;“傅”,以道德仁义来教导他,是太傅的职责;“师”,同样以圣贤教诲来启发他。 “此三公职也”,这就是三公的职责。 “于是为置三少”,不仅如此,还要设立三少,就是“少保少傅少师”。 少保、少傅、少师“是与太子宴者也”,是和太子生活在一起的人,他们负责把太保、太傅、太师所教导的表演在生活之中,让太子随时看到、学习到。 “故乃孩提有识,三公三少,明孝仁礼义,以导习之,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 ”所以在太子年幼懂事的时候,三公、三少就要给他讲明孝仁礼义的道理,引导他在生活中落实,并且把那些邪曲不正、奸邪之人驱逐出去,让他们远离太子,不让太子见到不好的行为。 “于是皆选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 ”因此选出天下品行端正的君子,以及孝顺友悌、见闻广博、有学问道德的人来帮助、保护他,让他们陪伴太子朝夕相处、同出同入。 “卫翼”是辅佐的意思。 少师、少傅、少保和太子一起学习,并且把太保、太傅、太师所教导的落实在生活之中,表演出来给太子看。 实际他们和太子一起成长,从小学都是受圣贤教诲,志同道合,这也是培养了下一代朝臣。 朝廷的重臣也是从这些太子的少师、少傅、少保之中选拔出来的。 “故太子乃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 ”所以太子一出生下来,所见的都是正事,所听的都是正言,所行的都是正道,在他前后左右的全都是正人君子。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贯如自然。 ’”这就像孔子所说的,从小养成的品德就像天性一样自然而然,变成习惯。 他从小接触的是正确的教导,不正当的全都没看到,所以他的行为自自然然表现出来就是正确的。 一般的人家教导后代子孙,虽然不像教太子那样严格,但是非常重视。 中国人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什么是无后为大? 无后,一种情况是没有儿子,另一种情况是一家生了七、八个儿子,但都是败家子,不能把良好的家业、家风承传下去,还做了很多祸国殃民的事,这样的儿子不如没有,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后为大。 古人说:“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 ”这是强调,培养儿女、培养后继人才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战前夕,一些欧洲学者讨论,四大文明古国唯有中国绵延至今,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生生不息,究竟是什么原因? 研究之后,他们得出了一个结论,那是因为中国人特别重视家庭教育的结果。 这个结论是完全正确的。 在世界各国之中,最懂教育的就是中国人,而且这个教育是始从胎教,到终的时候慎终追远,贯穿了一个人一生的过程。 早在周文王的母亲太任时期,就已经非常重视胎教。 她在怀孕的时候,做到了“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 正是因为文王的母亲是一位圣人,所以生出的儿子周文王也是一位圣人。 很多人认为胎教是西方文化的产物,不知道中国几千年之前已经在重视胎教了。 而且孩子出生后的一千天,是对孩子教育最关键的时候,所以古人说“三岁看小,八岁看老”。 太子从小就要接受最好的教育,要把全国最有德行、最有能力的人选拔出来担任太保、太傅、太师,给太子进行最优秀的指导。 一些人批评君主制有弊端,批判君主制的问题。 实际君主制相对于民主制而言,有一个重要的优点,就是特别重视对后继人才的教育,民主制没有做到这一点。 对后继人才的教育非常重要,是始从胎教、始从家庭教育。 古人说“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 从中可以体会,中国人治理国家考虑得非常深远。 他是通过治理人心从而提升到治理国家的。 而治理人心从胎教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深谋远虑,这是从根本治国。 试想,孩子的母亲贤良贞静、温柔慈爱,而且忍让、谦卑、尊敬别人,孩子从小在这种环境下熏陶,长大之后怎可能有暴戾的倾向? 怎么会出言不逊? 怎么会为了与人家竞争,争得头破血流?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和平学院的院长曾请教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世界冲突的根源在哪里? 现在的世界冲突不断,矛盾冲突还不断升级,战争频发,到底应该如何解决? 老教授就很智慧地说:世界冲突的根本在于家庭,在于家庭之间父子的冲突、兄弟的冲突、夫妇的冲突。 的确,如果一个人从小在家里都没有养成一种平和的心态、礼让的态度,走上社会怎么会和社会大众和睦相处? 这还不是更根本的,最根本的是自性和习性的冲突、利己与利他的冲突。 譬如,在利益面前,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自利还是利人? 如果人人都想利己,自私自利的结果就是冲突。 所以古圣先贤教导人们要礼让、敬让、谦让,这才是从根本解决矛盾、冲突的方法。 中国古人也因此能够化解冲突,实现世界和平。 郑和下西洋时,带着世界最大的舰队,从没有和当地的人发生任何冲突,反而将这些国家都变成友邦。 这是因为他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将先进的造船术、造纸术、陶瓷、茶叶等作为礼物送给沿途的国家,没有侵占别的国家一寸一尺的土地,更没有把这些国家变成自己的殖民地。 所以直到现在,南洋的很多国家,还有保留了三宝庙来纪念郑和。 这表明,传统文化不是从枝末而是从根本解决问题。 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查看更多文章 发布时间:2021-12-31 08:37:58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5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