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出世间大孝——莲池大师《竹窗随笔》选读(二) 内容: 出世间大孝世间之孝三,出世间之孝一。 世间之孝,一者承欢侍彩,而甘旨以养其亲;二者登科入仕,而爵禄①以荣其亲;三者修德励行,而成圣成贤以显其亲。 是三则世间之所谓孝也。 出世间之孝,则劝其亲斋戒②奉道,一心念佛③,求愿往生,永别四生④,长辞六趣⑤,莲胎托质⑥,亲觐⑦弥陀,得不退转。 人子报亲,于是为大。 予昔甫知入道,而二亲云亡,作《自伤不孝文》⑧以伸悲恨。 今见在家、出家二众中有具庆者,于是倍增感慨,而涕泗交零⑨,稽首⑩、顿首⑪以劝。 注释①爵禄:官爵和俸禄。 ②斋戒:广义言之,指清净身心,而慎防身心之懈怠;狭义而言,则指八关斋戒,或特指过午不食之戒法。 斋之本意原为清净之谓,后渐转指不过中食(过午不食)之法;能持守此法者,称为持斋。 有持斋,则必有戒,故斋戒二字自古并称。 ③一心念佛:专注于于持念阿弥陀佛圣号,而不起其余妄念。 ④四生:据《俱舍论》卷八载,即:一、卵生,由卵壳出生者;二、胎生,又作腹生,从母胎而出生者;三、湿生,又作因缘生、寒热和合生;四、化生,无所托而忽有,称为化生,如诸天、地狱中有之有情,皆由其过去之业力而化生。 此外,四生又泛指一切之有情众生,或作为有情众生之别称。 ⑤六趣:趣谓趣住,造业受报,必有归趣之处,众生因业因而趣住所受报之处。 趣报有六,故名六趣,亦名六道。 道者,能通之义,善恶之业能通善恶之处,故谓之道。 所至所趣之处,亦即谓之道,乃指地狱、畜生、饿鬼、修罗、人、天。 ⑥莲胎托质:莲胎又作莲花胎。 念佛往生弥陀净土之人,皆在莲花内化生,喻如母胎,故称莲胎,即所谓莲花化生。 托质就是托身,身是质,是物质。 西方极乐世界的莲花,是自己信愿持名修来的,临命终时,佛持此花接引往生,即生此莲花中,称之莲胎托质。 ⑦觐:朝见、朝拜。 ⑧《自伤不孝文》:莲池大师作,收录于《山房杂录》卷一。 (参考《嘉兴藏》第三十三册之《云栖法汇》)⑨涕泗交零:眼泪和鼻涕俱下,涕泪俱下。 ⑩稽首:为佛教礼法之一,即以头着地之礼。 中国周礼所载之九拜(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中,稽首为最恭敬之行礼法。 佛教之稽首,弯背曲躬,头面着地,以两掌伸向被礼拜者之双足,故又称为接足礼(接着对方之足)。 此种以头额触地之礼拜,为印度之最高礼节。 所谓接足作礼、头面礼足、五体投地等即指此而言。 ⑪顿首: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 稽首是将头触地,然后缓缓站起;顿首是将头叩地后立刻站起。 译文世间的孝道有三种,出世间的孝道只有一种。 世间的孝道,一是承欢膝下,侍奉父母,以美味食物来奉养双亲;二是考取科举功名,入朝作官,以爵禄声名来荣耀双亲;三是行善积德、锻炼德行,以成圣成贤来显扬双亲。 这三种是世间的所谓孝道。 出世间的孝道,则是劝双亲来学佛修道,净持斋戒、奉行佛道,一心念佛,求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永脱四生六趣,不再六道轮回,莲花化生,亲见弥陀,永得不退转位。 凡为人子要报答亲恩,能在这件事上尽心,是为大孝。 从前我刚皈依佛门不久,双亲就不幸相继亡故,曾作《自伤不孝文》来陈述表白内心的悲伤和抱憾。 今见在家、出家二众中,尚有父母俱存的,不由得倍增感慨,悲从中来,而涕泪俱下,因而至诚恳切的顶礼、叩首,希望以此劝勉大众能好好把握尽大孝的机缘。 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信息回  向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发布时间:2021-12-27 23:08:31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5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