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心与世界 | 我们很多时候都是负面思维 内容:  2. 负面的心 那么,有没有负面的心? 每个念佛人都有,世间人就更多了,几乎都是负面的心。 大家经常讲,学佛人要正面思维,但很多时候都是负面思维。 负面的心有贪欲心、瞋恨心、愚痴心。 贪、瞋、痴是三毒,虽然这些都是佛教的名词,但这些心世间人也有。 (1)贪欲心 所有人都有贪心,只要在世间就有贪欲。 我们的生命是怎么来的? 就是欲望。 所有众生的生命都来自欲望,所谓“爱欲为因,爱命为果”。 人也好,畜生也好,一切有情的生命都是从欲望而来,欲望就是一种无明的心。 为什么会有贪欲呢? 因为不知道外在的世界是虚妄的,不知道我们自身也是虚妄的。 把外在的世界看得很真实,把自身看得也很真实,欲望就产生了。 欲望包含很多种,有物质的欲望、精神的欲望、 肉体的欲望、心理的欲望,所有的贪欲心我们都具足。 有了贪欲心,就有轮回,就有生死。 要解脱生死,怎么解脱? 首先要知道生死是怎么产生的,然后才知道怎么解脱。 如果对生死是怎么产生的都不了解,就无法解脱。 如果靠自力了生死,靠自己的力量修行解脱之道, 就必须把生死之因消除,生死之因就是我执贪欲,没有我执欲望才能解脱。 所以,怎么了生死? 就是从因上彻底断除,没有贪瞋痴烦恼,生死就没有了。 《楞严经》讲“淫心不除,尘不可出”,就是说明这个道理。 如果我们的贪欲心、淫欲心不能消除、 断绝,生死轮回就出不去,可见生死难了。 印光大师常讲:“生死海深,菩提路远。 ”“生死海深”,就是我们的欲望太深,深如大海,没办法断除。 浅层的欲望或许可以放一放,比如好吃的食品、 好看的衣服,这些表面的欲望可以放一放,但是要放下深层的欲望,就非常难。 (2)瞋恨心 贪心之外还有瞋恨心,人人都有。 瞋恨就导致发火, 起烦恼。 为什么会瞋恨? 不顺自己的心意,违背自己的心愿,瞋恨心就起来了。 众生都有取有舍,每个人都追求自己喜欢的、向往的,一旦外在有障碍,有破坏, 障碍了我们的追求,我们的瞋恨心就起来了。 也就是说, 瞋恨心有一个对境,有一个外缘。 比如,别人伤害了我们,影响了我们,我们就会起瞋恨心。 那么,为什么会有瞋恨心呢? 也是因为有我执, 我执受到伤害,受到别人的干扰,就会起瞋恨心。 所以, 佛法讲破我执,因为所有烦恼都来自于我执,有了我执, 就有贪欲心、瞋恨心。 (3)愚痴心 那么,贪欲、瞋恨是从哪里来的? 来自愚痴。 愚痴是根源,也叫无明。 众生无明,在黑暗当中不能解脱。 那么,无明又是从哪里来的? 我们要追根究底, 这样才是修行。 如果只知道贪欲心、瞋恨心,但是对无明不了解,还是破不了贪瞋之心。 因为无明是根本, 贪欲心来自无明,瞋恨心也来自无明。 为什么会有我执? 就是无明导致的。 我执也好,法执也好,都是无明的心产生的。 所以,无明是我们生命的根源,决定了我们的生命层次。 无明越轻,人生境界越高;无明越重,堕落得越深。 那么,无明是从哪里来的呢? 佛经里有一句话, 叫“一念无明起”。 这“一念”是什么时候生起的? 没有时间,没有起点,无始以来,一念妄动,无明就起来了。 所谓“一念无明起,百万障门开”,一念无明生起之后,障碍我们修学的因素就来了。 那么,无明是怎么生起的呢? 学佛法就要追根究底。 如果是学禅宗的人,就要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会起无明? 为什么佛不起无明? ”这个问题就比较深了。 其实,“一念无明起”是一种形象的说法,佛是要用这句话告诉我们,众生在一念之间起了无明之心, 就开始轮回了;如果这一念无明消除,就解脱生死轮回了。 所以,生死和解脱是一体两面的,无明生起就轮回,无明消失就解脱。 就像天亮和天黑,太阳出来,天就亮了;太阳落山,天就黑了。 这两者之间有没有明确的分界线? 没有, 它们是可以互相转换、同时存在的。 因为天黑是因为没有阳光,天黑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不是有一个晚上、 有一个白天,而是阳光决定了是白天还是晚上,它们可以互相转化。 导致我们生死轮回的根本因素就是无明,生命本体是一不是二,有无明就有轮回,没有无明就解脱成佛, 就这么简单。 当然,从理论上讲很简单,真正做到没有无明就太难了。 《心经》里有一句话,“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这又告诉我们,其实并没有无明。 这样讲,我们又很迷惑了,“既然没有无明,那我现在是什么呢”? 我们现在是佛还是众生? (众答:众生。)既然是众生, 就有无明,而佛就没有无明了。 是有是无,全在迷与悟。 在佛经里,有弟子问过这样一个问题,“众生因无明而起,而佛消除了无明,所以成佛了。 成佛之后, 还会不会起一念无明”? 这是我们真正得解脱的理论基础,如果对这个理论不了解,不深入,就没法解脱。 当然,这是从通途法门来说的,还没讲到净土法门。 我们生死轮回的核心就是无明,无明导致烦恼、业力产生,贪、瞋、痴都来自于无明,这是根本。 那么, 无明就是一念妄动,莫名其妙地就生起了,不知不觉就来了。 无明生起之后,我们就解脱不了,就一直在无明当中生活。 佛是觉悟的人,他知道没有无明,他觉悟了,无明就不存在了,永远消失了,彻底根除了。 佛教有两句话,叫“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 这两句话要好好理解。 为什么“生死即涅槃”呢? 其实本来没有生死,生死是虚妄的,其本性就是涅槃。 佛经里有一个比喻,无明就像手拿火把在空中画 了一个圈,这个圈存不存在? 它是虚妄的,不存在的。 但是用眼睛看起来,又觉得是真实的,确实有一个圈。 有智慧的人就知道这个圈不存在,愚痴的人就觉得这个圈很真实。 再打一个比喻,年纪大的人,或者身体不好的人, 蹲久了之后,突然站起来,会眼冒金星。 那么,那些金星存不存在? 不存在。 但是,眼冒金星的时候确实看到了金星,它们似乎也存在。 这两个比喻就是对无明的形象描述。 我们要知道,无明是不存在的,但是凡夫执著, 把虚妄当作真实,这就产生了生死。 但其实生死是虚妄的,《心经》就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根本就没有生老病死。 但是, 凡夫看到有生老病死,一个人在这里出生了,一个人在那里死了,就看到这个假相,然后把假相当作真实的。 就像看到用火把画了一个圈,就认为这个圈是真实的。 看到假相,执著假相,于是就开始生死轮回了。 如果我们知道这个相是虚妄的,不存在的,那就没有生死了。 所以,学通途法门,像禅宗讲“见性成佛”, 就是从这个角度来论述的,如果见性了,很快就超越生死了。 但是,众生执著假相的时间太久了,已经没办法超越了,所以一直在无明当中轮回流转。 我们天天都在轮回当中造业,起烦恼,生贪瞋痴,这些明明都是虚假的,但我们还在虚假当中追求名利、执着不舍。 连我们这个有形的生命都是假的,那生命当中的名利是真的吗? 当然,这个话题的范围就很广了,如果细讲,单纯围绕无明来讲,会有大量的内容可以讲,整个佛法都是从这里开出来的,今天就不细说了。 (4)我慢心 还有我慢心,就是骄慢心。 所谓“我慢”,就是“我很傲慢”的意思,认为自己很了不起,超过别人,“我有知识,我有学问,我有金钱,我有地位”。 每个人都有我慢心,只要有一点长处,就觉得自己超过别人。 像有钱人,在没钱的人面前就显得很傲慢, 财大气粗嘛;有知识的人,在没有知识的人面前也很傲慢,轻视别人;有地位的人,在没有地位的人面前同样傲慢。 学佛人有没有傲慢心? 也有。 比如,“我看的书多,学的理论多;你只看了一本书,只懂得一点点道理, 我读了多少书啊”! 有时候大家在一起聊天,就问:“你看了几本书,学了什么? ”对方说“我刚入门”,一听对方说自己刚入门,我慢心马上就起来了,“我都学佛很多年了,十年二十年了”。 然后又问:“你学了多少东西啊? ”对方说“我什么都不懂,只会念佛”, 一听对方只会念佛,就说“我读过《金刚经》《心经》……” 我慢心又起来了。 所以,我慢心每个人都有,不论学不学佛。 很多人以为学佛之后就好了,就没有我慢心了。 其实,佛法也能滋长我慢心,此话怎么讲呢? 就是把佛法当作知识、理论,和别人比较,这样它就成为傲慢的资本了。 所以,我慢心人人都避免不了,只要没断除我执, 就很难断除我慢心。 (5)自卑心 跟我慢心相对的是自卑心。 所谓自卑,就是觉得 “我不如别人,文化水平不如别人,修行不如别人, 道德品质不如别人”。 像世间人,就觉得“我的地位、 钱财不如别人,在别人面前觉得低人一等。 他有身份, 有地位,我在他面前说话都发抖”,这就是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种负面情绪,让我们没有自信,不能正视自我,让我们着眼于虚假的表面。 很多人之所以自卑, 就是因为看中外在那些物质、形相的东西,越看重那些, 自卑心越强。 比如,看重名利的人,看到别人有名有利, 自己的自卑心就产生了;看重地位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就很自卑。 其实,我慢心和自卑心都是因为过于执著外界, 只看重表面现象,所以才产生了我慢心、自卑心。 卑和慢是同时并存的。 在不如自己的人面前,就产生我慢心;在超过自己的人面前,就产生自卑心。 另外,有的人在自卑当中也会产生我慢心。 比如, “虽然我的钱财不如他多,但是他算老几? 他的钱来得不正当,不光明。 我的钱是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 这就是在自卑心当中又产生了我慢心。 每个人都有这种心,这是负面的心,它会让人堕落,轮回,造业。 (6)烦恼心 还有烦恼心,这是所有人都要面对的。 其他负面的心,有些人或许会轻一点,如有的人我慢心就比较轻,也不觉得自卑。 但是,只要是凡夫,就一定有烦恼, 而且表现得非常明显。 我们有多少种烦恼呢? 贪、瞋、痴是烦恼,我慢、 自卑也是烦恼,“烦恼”是个笼统的说法。 烦恼会让我们不舒服,让我们烦躁不安。 佛法对烦恼的解释特别细,如果大家想了解的话, 以后有机会可以专门讲解。 那么,我们心中到底有多少烦恼呢? 唯识宗讲得很细,从类别来讲,有根本烦恼,有随眠烦恼。 根本烦恼就是贪、瞋、痴、慢、疑、邪见,这是六大根本烦恼。 还有二十种随眠烦恼,就是随根本烦恼而生起的烦恼,眠于根本烦恼之侧,如睡着的烦恼,如果被叫醒了,它就会暴发。 “随眠”,就是说烦恼隐藏得比较深,比较微细。 我们首先要知道哪些是烦恼。 有很多人说,“我过得挺好,天天无忧无虑,不愁吃不愁穿,家里也没什么烦心事,我没有烦恼”。 从表面来看没有烦恼, 实际上他在烦恼当中,不知道什么叫烦恼而已。 包括学佛人,很多人说,“我挺清净的,念佛,诵经, 每天安排得很紧凑,我没有什么烦恼”。 但是,如果拿佛经的理论来对照,就会发现,即使天天都在诵经, 拜佛,感到很清净、很舒适、很安心,但还是有很多烦恼,自己都不知道:妄念是烦恼,起心动念是烦恼, 所有的执著是烦恼,还有很多在刹那当中闪现的念头, 那也是烦恼,我们都不知道。 没有定力的人,很难观察到自己心里的起心动念, 因为每天从早到晚,我们的心都没有停止过,就像流水一样,一直往前走。 所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我们的妄念也是这样的,如同流水,前一个念头消失了, 后一个念头又生起了——所有的妄念都是烦恼。 (7)恐惧心 还有恐惧心,就是害怕不好的果报。 佛教有一句话,叫“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众生有害怕的,菩萨也有害怕的。 菩萨害怕的是因,因为菩萨相信因果, 他知道有如是因就有如是果,为了避免果报,所以先把因断掉。 众生恰恰相反,虽然也在因果当中,但是众生只顾眼前,只知道及时行乐,满足个人的身心欲望, 在满足欲望之后,果报也就跟着来了。 于是,对果报产生了恐惧。 这就是菩萨和众生的差别。 菩萨和众生的不同之处,就是眼光、智慧不同。 菩萨有眼光,有智慧,可以提前防范因,这样就没有果报了。 众生没有眼光,也没有智慧,明知道有果报, 也天不怕地不怕,做了坏事,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 好像做完了就过去了,不知道因果真实不虚,有如是因就有如是果。 果报显现了,众生就会恐惧。 众生的恐惧心很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 对苦的果报不敢接受,像车祸、灾难来了,谁也受不了, 或者重大的病痛、烦恼和不顺来了,人人都有恐惧心理。 第二,如果威胁到自己的生命,就会对死亡产生恐惧, 这是一切众生最严重的恐惧心理。 学佛人知道有生死轮回之后,最担心的就是堕入畜生、饿鬼、地狱这三恶道。 那么,怎么避免呢? 靠自力修行的人就是修五戒十善,这是最基本的,做到了,就可以不堕三恶道;再高一点的,就是求解脱生死, 靠自力断烦恼,出三界轮回,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对生死的恐惧。 念佛人则是念佛往生,往生之后就不用轮回了, 就没有生死了,就不会担心“我以前造的恶因暴发了怎么办”。 回想自己这一世,从出生到现在,杀了多少生命, 吃了多少肉,欠了多少债,说了多少脏话,伤害了多少人。 大家可以算一算,了解之后,自己心里就有一本账。 我们的所作所为,包括言语、思想、行为,都记录在这个账本上,这是没办法抹去的。 蕅益大师讲过一个故事。 在一个村里住着相邻的两家人,有一天,这家人晒谷子的时候,另一家的鸡来吃谷子,这家的女主人就扔了一块石头,把鸡打死了。 她怕对方知道,就把鸡藏起来了,以为别人不知道, 这件事就过去了。 后来,她丈夫到阴间代理事务,看到一个账本, 账本上记载,他妻子偷了邻居家的一只鸡,连鸡的重量都写得清清楚楚,有一斤十二两(古代十六两为一斤)。 他回到阳间后,就问妻子,但妻子不承认,于是他就把自己在阴间所见告诉妻子,妻子见瞒不住,就说:“邻居家的鸡偷吃我晒的谷子,我失手打死了,怕邻居知道, 就把鸡藏起来了。 ”然后,夫妻俩把死鸡拿出来一称, 刚好是一斤十二两。 所以他就知道,人在阳间的所作所为,阴间的账本上都记录得清清楚楚。 这个账本在哪里? 其实就在我们心里。 我们的所作所为,在我们心里都记了账,比现在的电脑、会计师记得还准确。 会计师还可能做假账,还可能出差错, 但我们心里的账丝毫无差。 所以说因果丝毫不爽,“不爽”就是没有差错。 这个人知道真相之后,就主动向邻居道歉,还按照市价给邻居赔偿。 然后,他再到阴间一看,这笔账就没有了。 凡夫对因果轮回不了解,就不会畏惧因果;等真正了解之后,对因果就有了畏惧。 有了畏惧就会追求解脱,负面的就可以转成正面的。 学净土法门就知道,阿弥陀佛让一切众生都往生, 都解脱,所谓“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所以,净土法门能让我们彻底消除恐惧,这是最直接的方法。 (8)轮回心 还有轮回心。 “轮回”是佛教的专有名词,世间没有这个词。 世间人都不相信轮回,因为不相信因果。 轮回和因果有必然关系,有了因果才有轮回。 轮回就是不断循环,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善恶互相转化。 众生不断地造业,就不断地轮回:这一世是好人,下一世可能就变成坏人了;这一世是人,杀生吃肉,下一世就变成猪,被别人吃。 这要有神通才看得见。 有人说“佛讲因果轮回,是为了愚弄众生,为了配合世间国家的治理,而设定了这套理论,目的是教人做好人”。 其实,佛讲因果轮回,不是配合政治、 配合社会。 佛走出了世间,放弃了王位,他修行解脱之后,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相,世间的真相就是因果轮回、 生死解脱。 轮回是凡夫的生命,解脱是圣人的生命。 轮回的众生只要解脱了,就成为圣人;如果被贪瞋痴迷惑, 就会造业轮回:这是两种境界。 所以,佛讲因果轮回, 不是为了世间服务的,他是从真理出发,告诉我们真相。 关于因果轮回,有理证、有事证。 理证,就是“如是因得如是果”;事证,所有因果感应故事都是事实证明,从古至今的因果感应事迹很多,如果大家去看的话, 都能观察到因果轮回的真实存在。 曾经听过一则真实的因果轮回故事,是前几年到华阳的时候,一个居士告诉我的。 20 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成都华阳附近有一个小孩,他三岁时告诉自己的父母,说“我还有一个家, 就在附近一个村子里,我的父母就在那里”。 他父母一听,觉得这件事很离奇,认为是小孩乱说,没理他,也没当回事。 但是,这个小孩一直说,到了八九岁还在说,于是父母就有点怀疑了,觉得孩子不可能胡说八道。 然后就带着孩子去找那个地方,距离也不远,就在他们村附近。 一去找,果然有这样一家人。 这个小孩从来没去过那里,但是他到了那个村子, 直接就往前一世的家里跑,他知道在哪里,路线也很清楚,周边的那些老人,他也能叫出他们的名字。 他来到前一世的家门口,把门打开,中间堂屋对 面挂了一张照片,就是他的前世。 他说自己前一世是个女孩,十六岁左右得重病死了。 因为奶奶很牵挂她, 所以家里一直挂着她的照片。 后来,这件事就传开了,在当地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派出所的人还出面了,说:“你怎么扰乱民心啊? 讲一些神神叨叨的事。 ”他说:“我没乱讲,我讲的都是真实的。 你们可以把我前世的家人都请过来, 我可以和他们对证,这样就能证明我没撒谎。 ” 他前世有个哥哥,在外面打工,当时不在家,他就说:“我前世还有个哥哥,我这一世没跟他见过面, 你们可以把他找来作证。 ”派出所就把他前世的哥哥请过来,他们一见面,这个小孩就能叫出哥哥的名字, 说起前世的一些事情,一一都能对上。 这些事例在民间有很多,不学佛的人不太关注;学佛人就能听到,也会关注。 从古到今,有很多人收集这样的因果感应故事,来说明因果轮回真实不虚。 其实,只要有一个案例就可以了,不需要很多,一个案例就可以证明因果轮回的存在。 有人问:“为什么其他人记不住前世? ”因为绝大多数人一投胎转世,记忆就消失了,记不得了。 民间有种说法,喝了孟婆汤就会失去记忆。 其实不是喝了孟婆汤,是人在轮回的时候会迷惑颠倒,记忆消失。 但有些人记忆力很强,还记得前世。 通过了解佛法的理论,了解这些真实的案例,我们就相信轮回是真实存在的。 众生的心就是轮回的心。 我们可以观察一下,从出生到现在,我们心里基本上就是那几样:有贪心, 小时候贪吃,长大了还贪吃,老了还是喜欢吃,这个心不断重复;还有名利心,谁都有名利心,这个心不会消失,可能在某个阶段会隐藏起来,但过一段时间又冒出来了。 这就是轮回,心不断轮回,生命就跟着轮回。 佛经里有一句话,叫“以轮回心,生轮回见”, 很多人都用这种心态理解佛法。 比如,有人问:“成佛了还有没有因果? 还会不会受果报? ”还有人说:“我往生到极乐世界之后,打扫卫生都可以,阿弥陀佛不要嫌弃我,我也没什么特长,给我安排打扫厕所就行了, 只要有一个位置就行。 ”这是什么心态? 这就是轮回心。 我们的知见都是轮回见,因为我们在娑婆世界形成习惯了,“只要极乐世界有我一个位置,让我打扫厕所都愿意”,在娑婆世界要打扫厕所,就认为极乐世界也是这样的。 也就是说,用娑婆世界的状况来理解极乐世界,这就叫“以轮回心,生轮回见”。 很多人对净土法门不理解,就是因为用凡夫的心来理解圣人的境界,理解极乐世界的状况,这样永远理解不了。 蕅益大师说,净土法门是“唯佛与佛能究尽”,真正了解净土的境界只有佛。 因此,凡夫有误解, 也就在所难免了。 所以,学净土法门要仰信佛言,佛怎么说,我们就怎么信。 如果把佛的知见、语言都放到一边,用自己的思维来理解净土法门,那就大错特错了。 学净土法门,不能用我们的轮回心来理解。 有人说:“为什么念佛就能往生? 我念佛不多,还造了那么多业,吃了那么多肉,嘴不干净,心里不干净,行为也不干净,怎么就能往生呢? ”这都是凡夫的轮回心产生的知见,用这样的知见来理解净土法门,是没办法入净土门的。 净土法门是“唯信能入”,要相信净土法门,就不能用个人的思维来理解。 学其他法门也一样,必须仰信,要相信善知识的话,相信佛菩萨的圣言量。 这也是我们学佛的根本,不能以个人的知见为标准,要以佛的知见为标准。 所谓学佛,就是依佛学法,以佛知见为己知见,而不是学自己的知见。 (9)疑惑心 最后就是疑惑心。 众生之所以轮回颠倒,就是因为有疑惑,无知,没有智慧。 有了疑惑心,其他种种负面的心都产生了。 比如,两个人互相不了解,就会怀疑:“这个人的出发点是不是有问题? 是不是要骗我? ”现在人都讲“你不能轻易相信别人”。 尤其是父母教育小孩,“在外面别人给你吃的,你不能吃;别人给你带路,你不能去”。 我们都会怀疑对方:“他的出发点好不好? 有没有伤害我的心? ” 这讲的还是世间的疑惑心。 而最大的疑惑心,就是不相信因果轮回,不相信解脱,不相信念佛往生。 《无量寿经》里讲到五恶、五痛、五烧,那里面就讲到关于疑惑心的内容,有的人不相信圣人的教典, 不相信佛法的理论,这就是疑惑心。 凡夫最大的问题就是疑惑,对圣人的教典有疑惑,就会轮回,很难解脱。 学净土法门,我们的业障反而不障碍自己往生,疑惑心才是最大的障碍。 所谓“信为道元功德母”,信是修道的根本,是一切功德之母;疑就会障碍修道。 在修行过程中,障碍我们功德的就是怀疑心。 不论学哪个法门,都是如此。 学密宗,如果怀疑上师,那还用学吗? 学净土法门, 如果怀疑念佛往生,那还能念佛吗? 就像人与人打交道,都怀疑对方了,还能跟对方打交道吗? 即便打交道,也不能坦诚交流。 如果我们边念佛边怀疑阿弥陀佛,怀疑自己不能往生,这就叫表里不一,心口不一。 嘴里念着阿弥陀佛,心里却怀疑阿弥陀佛,那就很难信仰下去了。 《无量寿经》讲“谦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 骄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 我们之所以怀疑,就是因为固执己见,相信自己的,不相信佛说的。 学净土法门要抛开自己的想法,完全接受佛的知见、佛的观点, 这样疑惑心才会消除。 以上就是从负面来说明这个心,只是举了几种心来说明。 发布时间:2021-12-25 20:24:10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4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