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无论何种学问技艺,都要有日积月累的功夫。 内容: 第一百五十七条:【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群书治要》卷三十四《老子》。 意思是说,两手合抱的粗壮大树,是由细小的幼苗长成的;九层高的楼台,是由泥土堆积筑成的;千里远的路程,是从迈开脚下的第一步开始的。 无论何种学问技艺,都要有日积月累的功夫。 譬如少林寺的功夫名闻天下,寺里的武僧可以飞檐走壁,这种功夫是怎样成就的? 从一些电视剧,可以受到启示。 那些僧人去挑水时,都用脚尖来行走,木桶一但担到肩膀上,就不能够放下,一直要挑到山上,倒入水缸里。 而且在挑水的时候,脚上还绑着沉甸甸的沙袋。 这样一天挑几次水,天天坚持、天天坚持,就能锻炼脚上的力量,日久天长,就能够练就飞檐走壁的功夫。 练功夫是一个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经过长时间的练习,才能由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越。 学习世间的技能,都需要坚持,每一天不中断,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打拳的人,不可以一天不打;唱歌的人,不可以一天不唱,每天都要练习。 讲课的人,也不可以一天不讲,而且要到各个场合讲,这样才能够熟能生巧,遇到各种场合都能够应对,不会怯场。 对所讲的内容烂熟于心,自然能够得心应手,谈笑风生,应对自如。 到不同的场合,面对的观众不同。 无论听众学位高低,是否受过教育,都要想办法让受众听懂,这样讲课,才能够熟能生巧。 欧阳修所写的《卖油翁记》中,也讲了这样一个道理。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陈尧咨特别善于射箭,他射箭的功夫很好,在当时,没有人能比得上他,他也以此沾沾自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一次,陈康肃公在自家的场地练习射箭,有一个卖油的老翁把担子卸下来,站在那,斜着眼睛看他,看了很久也没有离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看到他射出去十支箭中了八、九支,他只是微微点头微笑。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陈康肃公看了之后就问:“你也懂得射箭吗? 难道我的箭法不够精湛吗? ”“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卖油的老翁回答:“其实没有什么奥妙的,只不过是手熟罢了,熟能生巧而已。 ”听到他这样的回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他一看,卖油翁对自己这么精湛的射箭技术都不以为然,就有点不高兴,甚至生气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的射技! ”“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卖油的老翁说:“从我倒油的经验就懂得这个熟能生巧的道理了。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 ”于是他就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将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铜钱的口非常小,但是他把油从钱孔注入,铜钱却没有湿。 “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 ””于是他说:“我也没有什么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罢了。 ”“康肃笑而遣之。 ”陈康肃公听了之后,笑着就把他送走了。 说明他说得很有道理。 学习技艺是如此,世间求学问也是如此。 李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典故也印证了这个道理。 著名诗人李白,小时候也很贪玩,读书不顺,没有学成就半途而废,在他弃学归家的路上遇到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杵。 李白看了感到很奇怪,就上前去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要把它磨成绣花针。 ”李白听了这句话非常感叹,他没有想到,能够把那么粗的铁杵磨成绣花针。 他从中受到启发,回去之后,接着读书,最后官至“翰林供奉”,也一举成名,成为唐朝著名诗人。 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学习世间的技艺,都需要有恒心,日积月累才能成功。 曾国藩先生也讲道:“养生与学力,皆从有恒做出。 ”“养生”是保养身体;“学力”是提升道德学问,都需要有恒心和毅力。 如果没有恒心毅力,譬如锻炼身体,如果不能坚持,今天三点钟起床了,但是坚持不到三天,又回复原状,身体就很难锻炼好。 同样道理,做学问、读圣贤书,也需要日积月累的功夫,需要天天读。 所以古人修行都有早晚课,早晨起来读一遍,是提醒自己;晚上入睡之前再读一遍,是用经典来反省。 这样天天不停止,才能够把修身功夫提升起来。 学习汉学、学习传统文化与西方的学习方法不同。 学习传统文化的方法是“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为什么读书千遍就能够做到其义自见? 因为如果能够把书读一千遍,人心就定下来了,因戒得定,因定开慧。 智慧是本自具足,《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每一个人都本具明德,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相好、无量的财富,这都是人们本性具足的。 怎样把这些无量的智慧宝藏开发出来? 那就是要定。 心定下来,智慧自然开启。 所以古人形容人的心定叫“心如止水”、“波澜不兴”。 人生气了,就如水就像起了波涛一样,在波涛汹涌的时候,水很浑浊,泥沙也在其中,所有对外界的映照就变得歪曲且不清晰。 如果把怒气压下来,但是还会有一些心念上的波动,譬如看谁不满意、不顺眼,有嫉妒心,这叫小小的波纹。 虽然不像大风大浪那样对外界的映照是完全扭曲,但是也会产生些许歪曲。 只有使心平静如水,一点波纹都没有时,对外界的映照才是如实彻底的。 所以为什么“知人心”是人本有的能力? 就是因为人的心如果很清净,心里没有杂念、没有污染时,别人的心念就被它映照得清清楚楚,就能够知道别人的想法。 提升道德学问,也需要长期的、日积月累的过程,如果忽视了这个功夫,就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所以要精进不懈怠,才可能开启自性的明德。 古人也以有恒做为成圣成贤的基础。 《周易》中讲,“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曾国藩先生还讲道:“敬字恒字是彻始彻终工夫”,说明恭敬心、恒心是从始至终都要保持的,丝毫不可放松。 正如《中庸》所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大凡进德则持之以敬,修业则贞之以恒。 ”要想提升自己的道德,就需要保持恭敬心,而且要时时刻刻保持恭敬心,一刻都不能放松,一刻都不能够忘记。 学问要不断地累积,一定要有恒心。 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查看更多文章 发布时间:2021-12-21 22:11:01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4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