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般若指什么 内容: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般若是梵语的音译,之所以不译成华言,是因为中国词语中难以找到相应的概念。 倘若一定要把它译出,那就勉强称曰“智慧”。 各大市场平台查询【中华网佛教频道】,了解专业佛教知识。 梵语波罗蜜,译成中文包括两个意思。 一是过程义,是指我们在完成一件事情的过程,称曰波罗蜜,从这个意义上,古人译曰“度”,六波罗蜜又曰六度。 一是究竟圆满义,是指一件事情彻底成就了,称曰波罗蜜,从这个角度,古人译曰“到彼岸”。 般若波罗蜜六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六波罗蜜中的前五种,并非佛教所特有,比如布施,佛教固然倡导布施,其他宗教乃至社会也提倡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无不如此。 那么,世间的布施与佛教的布施有何区别呢? 世间的布施总是住相的,而佛法则要我们“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又世间布施有相则有限,佛法布施要不住相,无相则无限也。 那么,造成两种布施差别原因在哪里呢? 简单地说是般若。 凡人般若未能开发,以妄心住相布施,将来只能招感人天果报;菩萨以般若引导布施,三轮体空,不住境相,布施就成为成佛的资粮。 所以世间的布施等行不能称曰波罗蜜,惟有在般若引导下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才是成佛资粮,始可称波罗蜜。 般若的种类  般若,经中说有三种:  一、文字般若,即三藏十二部典籍,或者可以说,能够开发般若的一切文字,我们不妨都称它为文字般若;二、观照般若,是依文字般若所显示的义理,以此思想观念去观察人生的一切现象,如实地透视一切,由正确的认识能通达实相,能生般若而称般若。 三、实相般若,即般若的体相。 三种般若实质上只是一实相般若,文字般若、观照般若都从能出生般若意义上,方便称为般若,实非真正般若也。 般若又分实智与权智。 实智,是亲证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是般若之体。 它无智无得、智境一如,没有差别,菩萨在修行过程中,经过了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始证得。 权智又称方便智或后得智,是了解现象差别,引导六度万行的智慧,是般若之用。 权智是在证得实智后生起的,故曰后得智。 在修学佛道上,实权二智缺一不可。 由有般若,始能产生一切诸佛  般若波罗蜜就是说明般若在成佛中的重要性。 众生在生死的此岸,要到达成佛的彼岸,惟有依赖般若。 《心经》曰:“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世诸佛都是依般若而成就无上菩提。 《维摩诘经》曰:“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 ”  一切诸佛都是以般若与方便二智为父母,由有般若,始能产生一切诸佛。 又梵语佛陀,中文译为:智者、觉者。 因此,成佛是乃智慧的成就。 发布时间:2021-12-17 23:05:16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4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