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月映虚舟禅宗概论6008 真心正信:信是怎么发生的? 内容: 6008真心正信:信是怎么发生的? 《真心直说》之真心正信“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又唯识云:信如水清珠,能清浊水故。 是知万善发生,信为前导。 故佛经首立如是我闻,生信之所谓也。 或曰:祖门之信与教门信,有何异耶? 曰:多种不同。 教门令人天信于因果。 有爱福乐者,信十善为妙因,人天为乐果。 有乐空寂者,信生灭因缘为正因,苦集灭道为圣果。 有乐佛果者,信三劫六度为大因,菩提涅槃为正果。 祖门正信,非同前也,不信一切有为因果,只要信自己本来是佛。 天真自性,人人具足,涅槃妙体,个个圆成,不假他求,从来自备。 三祖云:圆同太虚,无欠无余。 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志公云:有相身中无相身,无明路上无生路。 永嘉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故知众生本来是佛,既生正信,须要解会。 永明云:信而不解,增长无明;解而不信,增长邪见。 故知信解相兼,得入道疾。 或曰:初发信心,未能入道,有利益不? 曰:起信论云:若人闻是法已,不生怯弱,当知是人定绍佛种,必为诸佛之所授记。 假使有人能化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众生令行十善,不如有人于一念顷正思惟此法,过前功德不可为喻。 又般若经云:乃至一念生净信者,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是知欲行千里,初步要正。 初步若错,千里俱错。 入无为国,初信要正。 初信既失,万善俱退。 故祖师云: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是此理也。 ”我们先去看看信有多少种? 最基础的信,就是基于安全的判断。 比如一只小猫,它能在你身边,是基于安全的判断。 它对你有信任,或对这个环境有信任,那么这是信于安全,就是生命最底层的。 否则我们会不安,不安就会有各种反应,当然也会去想办法去逃脱,或者躲起来不让自己被显露。 其实说到人的时候,基于潜在的这种缺失感,我们为了让自己显得富足,如果我们有钱的话,可能就会像土豪似的。 或者是以虚荣的方式来让自己觉得更安全,让你觉得自己不被暴露。 那么以名、以利、以各种外在的装饰,来让自己更安全,这是一种信。 所以面对修行佛法,有的人的信是躲在宗教里,让自己安全。 有的人是干一件看上去很大的事情 ,来让自己安全。 另外一种呢! 就是一种置换,当我干这件事儿的时候,我不会在另一个地方被显露出来,让我难堪,那么这都是动机。 “我也信佛。 ”“我也相信。 ”这个信,我们要看底层是什么? 当我们内心的不安极度强烈,又没有说在法上,在实证上得到确信的时候,我们基本上都会基于自己内心的恐惧、不安,去设置种种的障碍,使心不能达到那种明澈和直接,一切的行为是在这个底色之后发生的。 那么这个信,就是我们难以在修行上形成的这样的一种正信。 那么就需要前行的修持,积资净障,之后我们才能够有机会去针对“心”的信任,否则只是基于环境和十八界。 这是第一层。 第二层的信是什么呢? 我相信现在文明,我相信科学技术,我相信我去北上广深好,我相信我去选择去读博士生、我选择出国,我选择去读个MBA……那么这种信是什么呢? 是一种意愿。 我相信的时候,实际上是种意愿,就像结婚的时候说:我愿意。 你愿意就是因为你相信,至少我愿意相信,至少我愿意赌上一把,或者更大的概率,我觉得不会出大问题。 或者在一定边界内,或者我可控。 实际上,底层的“我信”,它是一种“我愿意”的意思。 “I do. ”就像结婚的时候,签法律文书的时候,那样的一种信。 尤其这个时代提供了各种契约,那么契约让我相信,其实深层还是安全。 那么再有一个,我相信,我相信因特纳雄奈尔会实现,我相信科学能怎么样,这是一种信于逻辑。 就像一个工程师,我相信电力一定是未来,我相信蒸汽机一定会带来改变。 那么这样的信,它是基于它的逻辑判断。 这种信更象是一种理工男,一种工程师,更接近于我们基于科学,基于整个时代最常见的一种确信。 我们相信可以登上月球。 这些都是基于逻辑的一种确信。 这个就是前两个信,基于安全,基于意愿,动物都会有。 但是基于逻辑,是人独有的,那么人有了这个逻辑之后,我们也会制造出,各种让你相信的逻辑。 它是不是真实不重要,只要给你个逻辑,你这样做可以上天堂,你那样做就可以得到救赎,那种承诺。 那么它给你个逻辑,如果科学经过学术训练,至少它学过逻辑,知道这个确证。 尤其以数学为根基,这个推理大概在一个范围内,实际上它是有边界的,这个核心的差别,在这儿,就是说我信的逻辑是假定边界的。 那么这个信当中,不可能达到不思议境界。 就是你不可能超越逻辑之外,否则这个信就成立了,它是假定,我们心里面预设了这个样子。 但是依照这个逻辑去修,能够健身,能够有医学,但是要达到证悟是不可能的。 因为它不在你的边界内,也不在你认知的范围内,所以你不可能有这种逻辑。 用你世界的逻辑去推导出超越你的境界,这背后就有境界的差异。 那么这也是一种信。 有时候我们的信是有底气的。 有时候那个底气是一种狂妄,那种底气是一种愚痴。 还有的信,就像我们讲的诚信,那是一种托付,那是一种边界。 我通过以往依据经验来判断,大概不会怎么样。 我相信这个人,或者你应该相信我。 那么这个信,它实际上是一种边界,在这个边界内这样的一种行为,它来自于经验,也就是说,你相信的是一种概率。 它是不是会达成,它是不是在这个逻辑当中,这个完全是不确定的。 所以我们的信可能底层是有问题的,这些信是世间的信。 那我们佛法的信,是和这不同的,刚才强调了:第一,它不是基于有限的逻辑,所以我们叫因明。 第二,是基于内在的身体的实证,一步步完成的,你真正体证到了,那么这个程度体证到了,在大原理是一样的,所以你有这个信心。 就像你相信你可以跳过这条沟,因为你的身体和肌肉会告诉你可以。 那么这样的一种信,是一种自信。 对你的稳定性和你内在的身心关系的一种确信,那么这个就叫内明。 五明:因明、内明、工巧明、医方明、声明。 因明和内明其实都是帮我们确立信的,都是作为信的根基。 真正修行的信是怎么发生的? 刨去我们因为宿世修行生的信,我们只谈修行的内在发生的信,这个内在的信是怎么发生的? 这个才对修行是有用的。 所以第一个信,你通过这种对慈悲,对空性的整个的体证。 你敞开,你的心真的向佛法敞开,是一种包含一种我愿意的,另外包含一种对佛法的赞叹,生出的好奇心,觉得不可思议,这个我喜欢,是我意乐,一种自性的呼唤,以内在的光明呼唤,那么它是包含一种活泼泼的一种好奇心。 在这样的信当中,它是一种精进的,不是逼迫感,不是基于道德,基于恐惧,基于任何计算,完成的那样的一种确信。 像投资一样,那是一种狂妄,是一种自我。 这颗心不是,它是基于这样一种正精进,是来自于精进的信。 再者呢,它是包含巨大喜乐和松弛的。 随着这个信,我们那种敞开之外,就是松弛。 我们说空乐明,所以刚才的敞开、好奇、精进、喜乐,如果用专业来讲,叫有空、有乐、有明的部分,但是我们要更好地去体证语言,去表达。 第一就是你的敞开度怎么样? 你是不是对法有好奇心? 否则可能只是你的怠惰,或者你只是躲在那儿,或者只是你自己的一种计算。 有没有真正地升起对法的这种好奇。 又基于这种好奇和敞开之后的那个精进,它并不需要外在的计算给你动力。 内在是不断地精进当中包含喜乐。 那么我们说,这种松弛度,这种整个的心,会体会到稳定性。 那么这些都是一些信的内在的条件。 我们再回到刚才的经文。 佛法让我们生信,有的是一种意乐,比方对一些众生来说,相信西方净土,就像韦提希这样,这个世界太苦了,那么他是意乐。 对于阿难来讲,我信我的老师,我相信释迦牟尼佛。 这样的境界超过我的理解,但是我相信我的老师,我相信他,所以我可以接受这样。 这两个都是基于外在的原因,那么阿弥陀佛的愿力,就会基于这样的条件,不管什么众生,如果是发出至诚心,是都可以往生的,但是这个往生和证悟其实还是两条道路,就是它的方法不太一样的。 “月映虚舟”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发布时间:2021-12-16 20:44:01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4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