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君子以俭德避难,不可荣以禄。 内容: 第一百四十七:【君子以俭德避难,不可荣以禄。】出自《群书治要》卷一《周易》。 意思是,君子应以节俭为德,避免灾难,不要以追求利禄为荣。 《论语》中说:“以约失之者鲜矣。 ”“约”俭约。 孔安国注:“奢与俭约,俱不得中也”。 “中”是中道,所中道就是恰到好处。 奢侈与俭约这两者都不得中道,都不是恰到好处。 但是“奢则骄溢招祸”,“溢”,就像这个水一样泛滥出来了。 人如果非常奢侈,自己骄满,必然招致很多的祸患。 “俭约则无忧患也”,俭约则没有后患。 孔子的意思是说,凡事最好能够按照中道来做,如果不能够把握住中道,有所偏失,也要有一个选择,与其奢侈,不如节俭。 奢侈当然是有偏失的,过分俭约也有偏失,但是俭约的失与奢侈的失相比较,俭约的失相对而言比较少。 所以孔子说:“以约失之者鲜矣。 ”为什么俭约相对于奢侈而言,偏失相对比较轻微? 唐朝诗人李商隐总结历史兴衰成败的规律,写了《咏史》,其中谈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观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企业、一个政党,之所以能够兴盛,无一例外的都是因为勤俭持家。 后来为什么败亡了? 也无一例外是因为过分奢侈、过分浪费,以致于入不敷出所致。 古人说:“至要莫如教子”。 家中再有钱,也抵不过一个败家子给你破败。 因为他喜欢吃好的,山珍海味,穿名牌,这还不止,还有很多不良嗜好,譬如好色、饮酒,还有赌博。 结果因为这些不良嗜好,就把万贯家产很快败散了。 中国人还有一句话:“由奢返俭难”。 一旦一个孩子过上了骄奢淫逸的生活,让他再返过头来过勤俭的生活,就不太容易了。 为了满足自己不断膨胀的欲望,他就要去和别人竞争,甚至还要去贪污受贿,走上违法乱纪的道路。 现在人,无论是贫富贵贱都活得很辛苦。 有钱人还希望有更多的钱,还要去和别人竞争;有官位的人,还不满足于自己的官位。 因为过分地奢侈,使得自己的收入不能够满足自己的花费,所以就要去贪污受贿、以权谋私,最后锒铛入狱。 古人说“俭以养廉”,人不能廉洁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欲望太多,奢侈浪费所致。 所以中国人特别讲究礼,礼就是让人把自己的欲望限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古人也把礼比作为河水的堤坝。 如果河水没有了堤坝,洪水泛滥造成的危害必然很多。 如果认为礼没有用,而把礼废弃,那么它所招致的灾祸比堤坝被废除还要严重得多。 礼被废除后,导致的是人欲泛滥,物欲横流。 礼有防患于未然的效果。 中国人把节俭看得很重要。 古人说:“少年得志大不幸”。 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就生活得奢侈浪费,往往这一生还没有走完,因为奢侈浪费的习惯,就把家产败光了。 一个人一生的福禄是有限的,如果过分奢侈浪费,很早就把自己的福分给消光了,中国人有一句话叫“禄尽人亡”。 那些长寿之人都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节俭。 《礼记•表记》中,有一句类似的话:“俭近仁”。 我们以前经常讲“力行近乎仁”仁是两个人相处之道,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对方,能够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这样能够做到仁。 所以时时刻刻能够关心对方的需要,为对方着想,你经常这样做,就能具备仁心了,就近于仁。 为什么在这里又讲“俭近仁”? “俭”,就是做一切事情都从俭,不要劳烦很多人。 譬如领导刚刚上任,如果很奢侈的话,就要搞任职典礼,会劳烦很多人去为他奔忙,花费很多的时间、财力、物力。 既然要劳烦很多人,办事不够俭约,那就是没有为他人着想。 你劳烦他们来为你做这件事,他们就要放弃和家人团聚的机会,放弃教育儿女的时间,来办好这件事。 若是为了自己的面子、虚荣,来劳烦这么多人做这件事,不为他人着想,那就是没有仁爱之心,就离仁心很远了。 所以一个人办事俭约,处处不麻烦别人,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这就是在力行,他也是“近乎仁”。 学仁要从恕道做起。 《论语》记载,有弟子来问为仁之方,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就是为仁之方。 经常以这样的态度来处事,就离仁不远了。 俭约除了节省不奢侈的意思之外,还包括说话办事啰嗦,这也和仁道不太接近。 凡是啰嗦都要有一个对象,那个对象就会感到麻烦了。 所以说话办事啰嗦的人,没有为对方着想,他和仁道也就离得愈来愈远。 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查看更多文章 发布时间:2021-12-12 00:06:04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4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