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自净其意”竟然这么重要 内容: /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Date:2021. 12. 09】FRQLBFRQLB佛性是无为法,不增不减有的人可能学佛学了很久还是困境重重,有的人可能刚学就有所领悟。 因为佛性是无为法,是不增不减的,“在佛不增,在生不减”。 有的人学了很久还是不明白,因为佛性没增过,所以不明白就是不明白;有的人刚学,但是由于佛性没减的缘故,他一下就明白了。 FRQLB思思徒自思思思徒自苦息思即见道有思终不睹我师父说,一百卷《宗镜录》,都是永明延寿大师列举诸佛菩萨、祖师大德的话,其中有一首偈颂,也是我师父常常念叨的,叫“思思徒自思,思思徒自苦,息思即见道,有思终不睹”。 “思思徒自思”,徒是徒劳的意思。 皱着眉头想,想不出什么东西的,重要的都是天然自成的。 “思思徒自苦”,这个思思的分别念除了制造轮回,是不会出轮回的。 “息思即见道”,这个“息”是息灭的息。 实际上修行就是修自己的分别念。 分别念里最粗重的烦恼就是我执、我见。 我执烦恼里还有贪嗔痴,这就是烦恼中的烦恼,粗重中的粗重,是名恶业。 所以修行除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还要自净其意。 “有思终不睹”,就是说,你只要有思,就看不见“道”。 所以我们师父常常赞叹永明延寿大师的这首偈颂。 一种禅师,不许作观,唯专用止,引偈云:思思徒自思,思思徒自苦,息思即是道,有思终不睹。 又一师不许作止,专在于观,引偈云:止止徒自止,昏闇无所以,止止即是道,观观得会理。 两师各从一门,入以己益,教他学者,不见意。 一向服乳,浆犹难得,况复醍醐。 若一向作解者,佛何故种种说耶,天不常晴、医不专散、食不恒饭,世间尚尔,况出世耶! 摘自《宗镜录》卷第四十四FRQLB此生学佛的早晚,取决于前世善根的深浅我们看寒山拾得的公案。 本来我们出家人聚众集僧诵戒是非常庄严的事,但是拾得大士(普贤菩萨化身)还是要提醒大家,聚头作想为的是什么? 脑子里想什么呢? 所以作为老参,不要轻慢初学,初学更不能轻慢老参了,要恭敬。 因为不管怎么样,老参的福德积得也多,再说了,你怎么知道这个老参有没有开悟呢? 一个人如果修行没有所得,怎么能够坚持年复一年不退转呢? 像我们师父这样的老和尚,于逆境中不退转的功夫,不是法难的时候修炼的,而是早就已经修炼下来了。 比如说,我们此生学佛的早晚,都取决于自己前世善根的深浅。 一个人能很早遇到佛法,很早就生起信心,这都是前世的善根啊! 世间人也是这样,说三十岁前享受的是前世或者祖上积的德。 你前世修得好,这世你就是富二代啊,这也是自己享自己的福。 家里积德,子孙也有福报,但是能到这样的家里去投胎,那也是他自己修来的。 那学佛呢? 有一些法就会讲到,小乘的斯陀含果叫一来果,只要再来一次人间就可以觉悟了;三果叫不来果,就是直接生到天上,不需要再来人间,在天上禅定就可以证得阿罗汉果了;如果证得阿罗汉果了,三界也不用来了,一揖到地,“我身已尽,不受后有”,这个不受后有,就是不受三界二十五有了。 有一些法就会注明,比如说这辈子修过这个法的人,来世如果做人的话,在二十五岁之前就会值遇佛法。 有一些法也会告诉你,学过这个法,多少世就可以成就。 所以我们要知道,有的人学佛学得早,这一点就值得我们恭敬。 有的人小小年纪就遇到佛法了,这都是他前世修来的果报。 FRQLB一切诸佛从觉悟开始,一切轮回从迷惑而颠倒受苦但是佛门很神奇的,你自己也不能轻慢自己,因为有可能下一刻你就有所觉悟了。 在没有觉悟的时候,觉悟似乎很高贵;觉悟了之后,觉悟就是很平凡、稀松的事情。 所以对于开悟的人来说,开悟的那一刻,或大笑,或大哭。 这在千百公案里面就有的。 有个人开悟了,大家都披上袈裟,在大殿里唱赞子,非常有仪式感,方丈和尚拈香,他也要拈香。 然后方丈和尚说了,你跟大家汇报一下,你开悟什么了。 他非常郑重地说:“原来尼姑是女的。 ”方丈和尚就认可他开悟了。 这是一个千古公案,他这样回答是正确的,但是你是不能跟着学的。 有的人开悟之后就痛哭流涕,因为轮回太冤枉了。 迷悟之间,天壤之差,“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一切诸佛从觉悟而开始,一切轮回从迷惑而颠倒受苦。 所以自觉的人必然会去觉他。 佛说,如果真证得小乘的果位,就会发起利益众生的大乘心,所以目犍连尊者一觉悟,马上就要找妈妈在哪里,这是不需要人教的,这是一种证果得道的标志。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无非是开始和坚持 发布时间:2021-12-09 23:54:10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4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