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不守信用是一个人没有德行的表现 内容: 一百四十五句:【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随便、轻易地许诺,必定很少能够讲求信用;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必将遭遇很多的困难。 这都是因为不谨慎所导致的。 即是是圣人处事,都抱着艰难之心,所以终究没有患难之事。 《弟子规》提醒人们:“事非宜,毋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在答应一件事情之前,首先要慎密地考虑,这件事是否能答应。 如果这件事不适合允诺,但是却轻易地答应了,就会进退两难。 譬如有的人喝醉酒了,喝得很高兴,一拍胸脯说:“这件事你放心,包在我身上了”。 结果第二天酒醒了,才发现这件事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容易,但是已经答应人了,不办又会失去信用,办又很难办到,这样就会导致进退两难的境地。 所以不要随便地许诺。 随便许诺的人,往往不能够信守承诺,很少能够讲求信用。 《论语》中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在言语上应该迟缓,在行为上要敏捷、雷厉风行。 为什么不轻易地言语? 下面讲,“多易必多难”,一开始认为这个事情太轻易了,考虑不周,后面就会出现很多的困难,这都是由于不够谨慎所致。 “多易必多难”,即一个人认为事情很轻易,而且很轻易地许诺,就很难兑现自己所承诺的话,这样,选民就不会轻易选举这样巧言令色的人。 因为巧言令色之人只是致事于言语的好听,但没有真才实德,没有内心的仁德。 在实际生活中,那些真正做事的,很多是默默无语的人。 他们很努力地将事情做圆满,但是不去表功,也不善于自夸,往往很多重要的事情都是由这些人做出来的。 所以《论语》中说:“有言者不必有德”,一个人的言语很好,但是不一定证明他就有真才实德。 所以孔子提醒,既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要因为这个人说得很好听,就对他委以重任。 如果他对你做出了很多的承诺,但是事后都不能够兑现,再后悔就为时已晚。 所以不守信用,实际上是一个人没有德行的表现。 古人讲仁义礼智信,“信”是做人最起码的品德要求。 但是现在很多人,都不认为不讲信用是一种道德低下的表现了,说谎骗人、随意地答应别人、不守承诺已经习以为常了。 现在一些人不守信用已经司空见惯。 譬如上街买东西,开口就说:过一会我再回来来买。 但过一会却没有回来,也不以为这是不守信用的表现,把它当成口头禅。 所以现在人和古人的诚信相比,确实应该生惭愧心。 古人说一句话,他一定要想方设法做到,不需要签合同,就能够取得信任。 在《季札挂剑》中记载,季札出访时路过徐国。 他身上带着一把宝剑,是出访的信物。 徐国国君看到这把宝剑流露出喜爱之情。 季札看出徐国国君对这把宝剑的喜爱,所以他在心里暗暗许诺,等出使任务完成之后,回来再路过徐国时,就将这把宝剑赠送给徐国的国君。 但是他出使回来路过徐国时,徐国的国君已经过世了。 季札就到徐国国君的坟前,把这把宝剑挂在他坟前的树上,然后在坟前恭敬地顶礼,默默地离开。 他的童子看了就说:“您没有必要这样做,徐国的国君已经过世了,而且您也并没有说出来要把宝剑送给他。 ”季札说:“我在内心中已经承诺了,不能因为徐国国君过世了,我就违背了自己内心的诺言。 ”季札只是内心对人许下了的承诺,都不愿意违背。 可是现在人,已经承诺别人的事情还是转头即忘,别人还在等着,他却好像没说过一样。 现在,不守信用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了。 古人认为,不守信用是一个人没有德行的表现。 但是我们往往因为某个人很有口才、很有演讲能力,就任用了他,这样选出的人员往往不是真正的人才。 所以切实考察属下的德行与才能非常重要,这在用人中也是重要的一环。 《傅子》记载:“不修行崇德,则不得此名,不居此位,不食此禄,不获此赏,此先王立教之大体也。 ”如果一个人没有高尚的德行,就不让他获得好的名声,不能居于官位,不能获得俸禄,也不能获得封赏,这是先王立教的根本。 为什么这样立教? “夫德修之难,不积其实,不成其名。 ”因为德行的修养是很困难的,没有长期克己复礼、格物致知的修养功夫,就没有实际的德行,也就不能够成就好的声誉。 “夫言撰之易,合所悦而大用。 ”但是言说,无论谈话、提高演讲能力和写作水平,相对于德行的培养而言,都是容易的事情。 如果一个人因为能够获得君王的喜爱,做事合乎君主的心思,就很快被提拔重用,结果会如何呢? “修之不久,所悦无常,故君子不贵也”。 修学言语(包括演讲能力、写作能力)的时间不需要太久,不像修学德行需要日积月累的功夫,需要每一天反省自己、提升自己。 而且君主的喜好也会不断地变化,不同的君主、领导人在位的时候,喜欢的做事的思路和方式也不同,所以变幻无常。 君子不会通过言语投合君主的喜好来获得官位。 而是通过修养德行,使自己的名实相符,做到实至名归。 《了凡四训》中讲:“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 ”在世间享有很盛大的名声,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人,但是却名不符实,即名声与实德不相匹配,这样的人多有意想不到、突如其来的灾祸。 古人明白这个道理,面对名利都是推让,不敢居名,也不敢居功自傲。 但是现在人却不明白这个道理,没有真才实德,还想方设法地去宣传自己。 结果伪造了很多假文凭、假证书、假政绩,被记者发现了,一经揭露,使自己身败名裂,这也是“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 看了这一句话,最重要的是要反省自己、检点自己:自己的所作所为和名声是不是相匹配? 如果不相匹配,就要战战兢兢,改过自新,使自己的名实相符。 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查看更多文章 发布时间:2021-12-09 00:10:38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3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