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月映虚舟禅宗概论6001(一)安忍与无门关 内容: 6001(一) 安忍与无门关 这节课我们讲安忍,安忍可以说是佛法里最重要的一个词,通常我们说到安忍的话,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六度万恒当中的六度,就是:布施、忍辱、持戒、精进、禅定、般若。 小乘当中的安忍,也就是小乘的核心词汇还不是安忍,其实小乘的整个儿核心是布施,准确的来讲叫舍:舍掉贪欲,舍掉颠倒,舍掉我们的执念,这里面就蕴含了安忍,我舍,舍,我得耐得住,我要舍得时候,所以叫忍辱,我得放得下,我答应要舍了,戒烟,戒手机,那么所以要舍。 所以第一个是布施,是舍,第二个是安忍,忍辱,忍辱之后呢是持戒,持戒之后得到益处,就是开始正循环,从一种负循环开始一种正循环,尝到修行的甜头,法喜充满,然后一种松弛宽坦,清明当中的生长,再到了精进。 精进之后,这个时候自然的安住,到了禅定,禅定之后升起般若。 那我们从第一个舍到最后般若的升起,实际上它是一个过程,般若是智慧,当我们一部分的去舍,这样持戒、安忍之后那个智慧的生发,所谓定,然后发慧,通常意义上的讲是这样的。 所以小乘的整个核心是在于舍,那么小舍如火烛在后,中舍如火烛在旁,大舍如舍身、舍命,我们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整个的这样的投入、皈依、前进,是为大舍,大舍如火炬在手。 所以呢,你用灯去照,自然无明也就不存在了,实际上是这样。 但是他是有范围、有边界,所以我们说是小乘,基础乘。 那么到了大乘的核心实际就是安忍了,我们这样区分的话,把小乘的这个叫忍辱,它在于说断舍,这样的一个过程,它是从布施生出来的。 而大乘的核心是安忍,安忍对应的是空性,对应着是慈悲,对应着整个的展开和圆满俱足。 所以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好,庄严其身,说佛具三十二相八十随好,这指的是化身,有形有相。 所以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好,庄严其身,其实说的是以安忍庄严其身。 安忍当中是什么呢? 是无嗔,是不动,是无为,是这样的,它对应的缘起性空,所以整个大乘的核心是安忍。 那么安忍,这时候我们注意到了,第一个阶段的这个说到忍的时候,差别就非常大了,我们说大乘有生忍。 基于人身体的,各种狭义的身,肉身。 广义的身,文化,精神,民族,意识形态,这都是身,有文身、句身、名身,这样的一层层的身,从身的脱开,这为生忍,这为感受。 我们到正受,才有正定、正精进、正业、整个的就是八正道展开。 我们看到安忍之后,升起的是什么呢,其实安忍对应的是什么呢? 我为什么叫忍呢? 实际上是不做什么,就是从小乘的舍,为第一,它是一种对抗,是一种有为,是一种趋向,所以以皈依为核心,是由心向法的过程。 第二步,是由法向道的过程,由法向道,这时候的法要空,从人我空,到法我空,从身忍,到顺忍,那我们知道所有的法、布施、持戒、就是有为法,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因为我们真心真性,并不在那个有为法的彼岸,并不是一个因果链上的,并不是一个从此方到彼方的一个镜头。 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 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儿就从小乘脱开了。 故经云,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 。 佛者觉也,人有觉心,得菩提道,故名为佛。 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是知有相,是无相之相。 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知。 若闻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发大乘超三界。 三界者:贪嗔痴是。 返贪嗔痴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 所以我们在小乘当中强调的是对贪、嗔、痴的断除,那么我们呢,大乘,反贪嗔痴为戒定慧,所以超三界,因为我要离开轮回,要达到涅槃,这个本身也是嗔,所以这个本身也是一种有为和对抗,是二元当中的。 所以我们要超三界。 然贪嗔痴亦无实性,但据众生而言矣。 若能返照,了了见贪嗔痴性即是佛性,贪嗔痴外更无别有佛性。 经云:诸佛从本来,常处于三毒,长养于百法,而成于世尊。 三毒者:贪嗔痴也。 言大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萨所行之处,无所不乘,亦无所乘,终日乘未尝乘,此为佛乘。 经云:无乘为佛乘也。 若人知六根不实,五蕴假名,遍体求之,必无定处,当知此人解佛语。 经云:五蕴窟宅名禅院。 内照开解即大乘门,可不明哉。 不忆一切法,乃名为禅定。 若了此言者,行住坐卧皆禅定。 知心是空,名为见佛。 那么我们从这儿就会看到,实际上大乘的安忍,是不做什么,所以如果我们从做什么上,试图去理解大乘的安忍,是无有是处的,所以怎么讲都不在点儿上。 那么这就是最上乘的一个特点,我们再看看公案当中,公案当中是怎么呈现的。 (1)青原行思见六祖。 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 六祖大师反问道:汝曾作什么来? 行思禅师回答:圣谛亦不为。 六祖大师再问:落何阶级? 行思禅师说: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 (2)南岳怀让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师曰: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即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罗谶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应在汝心,不须速说。 那么污染即不得,师曰:什么物,恁么来? ” 曰:说似一物即不中。 师曰:还可修证否? 曰: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 师曰: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我们看到这种味道,再说一个公案,这个就是咱们这一门宗派一个核心的出处。 (3)药山一日坐石上,师坐次,石头睹之,问曰:汝在这作么? 曰:一切不为。 石头曰:凭么即闲坐也。 曰:若闲坐即为也。 石头曰:汝道不为,且不为个什么? 曰:千圣亦不识。 石头以偈赞曰:“从来共住不知名,任运相将只么行。 自古上贤犹不识,造次凡流岂能明。 ”后石头垂语曰:“言语动用没交涉。 ”师曰:“非言语动用亦没交涉。 ”头曰:“我这里针扎不入。 ”师曰:“我这里如石上栽花。 ”所以石上栽花就是说,这个安忍特别难讲,一旦讲成有为法,就落下乘,不是那个味道。 那么不安忍是什么? 这个不安忍才是问题,所以安忍从这来讲,它是一个。 《金刚经》的句式:是什么及非什么,为名什么。 它实际上是一个梵语,小乘基本上是一个告诉你该怎么样,而大乘其实把你“这个”去消掉。 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只么得。 那这当中这个安忍,它是一种确信,在这种确信当中,是以信为根本,当中的不颠倒、不虚妄,那个具足、圆满、遍在,这当中才是安忍。 所以安忍从石上栽花,是不落阶级,圣谛亦不为,尤其是不在语言动用,所以我们是从生命直接入:五八六七果因转, 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 繁兴永处那伽定。 或者叫: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 这个幽,就不是看出去的。 随流识得性,无喜亦无忧。 万象森罗影现中,一颗圆光非内外。 我们再去看对安忍的表达: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放四大,莫把捉,寂灭性中随饮啄,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 决定说,表真乘,有人不肯任情征,直截根源佛所印,摘叶寻枝我不能。 这个才是安忍。 那么安忍恰恰是说在无所得故,以圣谛亦不为,非圣贤心、非凡夫心,乃菩萨行,这个不可把捉的叫石头路滑,所以想用有为法来入这个,是不可入。 可是你前一念放下,当下那个安忍,其实这个就是入处,所以叫无门关。 “月映虚舟”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发布时间:2021-12-05 22:16:06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