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智慧融通的人就能化灾戾为祥和 内容: 《天台宗纲要》  第十二集(一)藏教(五)六即点击上面图片观看讲课视频视频时长:44:26分钟就藏教而谈六即,是很勉强的。 因为藏教虽有六个阶段的位次,而不相融通,是六而不即;又不谈本有佛性,是六而非即。 现在姑且模仿圆教的教义,就藏教而谈六即的位次。 先制一表,表明六即的位次,然后依次叙述。 (五)六即1. 理即就是偏真法性,止观说:“法性自天而然,集不能染,苦不能恼,道不能通,灭不能净;如云笼月,不能妨害,却烦恼已,乃见法性。 ”这法性,但为苦、集二谛之所遮蔽,而不为苦、集二谛之所染污;但为道、灭二谛之所表显,而不是道、灭二谛之所创造。 因为法性之理,本自清净,所以不能染污,本来自有,也不待创造。 法性譬如月亮;苦、集二谛,譬如云雾;道谛譬如风,能吹开云雾;灭谛譬如云雾已经吹去,整个天空,净无纤翳。 月亮的光明,因此就完全显露了。 这里所说的法性,本即是因果事相,而却在因果事相以外;因果事相,叫做俗谛,法性叫做真谛,真、俗二谛,隔别不融,因为这个道理,所以依大乘事理相即,真、俗不二的道理,而判此因果事相以外的真谛,叫做偏真法性。 --- 《天台宗纲要》藏教为什么叫偏真法性? 这是相对于大乘而言的,大乘是真俗不二的,但在小乘里,真就是真,俗就是俗,两个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我们世间人就是这样的,智慧不高的人,往往不是是、就是非,不仅认死理,还跟你争,理攻破了之后,无理也跟你嗔。 但越是智慧融通的人,越不跟你争,而且还能化灾戾为祥和。 理即佛者,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虽背觉合尘,轮回三途六道,而佛性功德,仍自具足,故名理即佛。 --《上海护国息灾法会》印光大师理即佛转八识成四智,见法数。 转前五为成所作智,转第六为妙观察智,转第七为平等性智,转第八为大圆镜智。 诸行无常,统三界内事皆无常。 --《教观纲宗讲录》谛闲法师(五)六即2. 名字即就是初闻经教,了知名义。 知道一切法,从因缘生,不从邪因缘生,也不是无因缘自然而生。 知道一切法,有生必有灭,不是常住不变;一切法生灭变异,并没有主宰。 了达正因缘境,知一切法,无常、无我,这是藏教名字即的位次。 --- 《天台宗纲要》名字即佛者,或从善知识,或从经典,闻即心本具寂照圆融不生不灭之佛性。 于名字中,通达了解,知一切法皆为佛法,一切众生皆可成佛,所谓闻佛性名字,即得了解佛法者是也。 --《上海护国息灾法会》印光大师一切法者,广则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 中则地水火风空识。 略则色心二法。 今以色心论之,而计常见之有,断见之无也。 时方等是常,无因等属断。 --《教观纲宗讲录》谛闲法师(五)六即3. 观行即又分为三:(1)五停心(2)别相念(3)总相念以前已经闻名解义,现在就依解起行,这是外凡资粮位。 没有亲见偏真法性,心行理外,所以称“外”;用有漏的身心,学习观行,还没有得到无漏,所以称“凡”。 这三种观行,是超越三界、了脱生死的资粮,所以叫做“资粮位”。 五停心有五种:1. 多贪众生不净观 2. 多嗔众生慈悲观3. 多散众生数息观 4. 愚痴众生因缘观 5. 多障众生念佛观这五种方法,能停息妄心,所以叫做“五停心”。 --- 《天台宗纲要》这里列出了五停心的五种对治,对治的内容是很多的,这里也只不过列出一个名相出来。 我们在座的每一位,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名相上,最好是学到哪里就修到哪里,就像厨师一样,除了有菜单、原料,还要把这个菜做出来,这样是最好的。 自古以来,从佛陀到历代祖师大德,最好的修行模式就是这样的,一边讲一边学一边修习。 现在我们还只是从名相上把佛的教法捋一下,以后还需要具体细行。 停者,止义、住义,修此五法,止住五过。 此五停心通于四教。 《四教义》二云:“心既调停,乃可习观,犹如密室之灯。 入道根本,无此过五法也。 ”--《天台四教仪集注》宋高丽国谛观法师录菩萨于大乘法中,广发大愿行菩萨道,修入如来圣行菩提。 从地前次第而学,从此修习凡有二义。 云何有二? 一者外凡,二者内凡。 云何名为外凡? 所谓菩萨持五戒十善,修诸业行,学习六波罗蜜散心修持得生天上,亦生人间成有为福受,有漏快乐故。 --《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理即名字即观行即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无非是开始和坚持 发布时间:2021-12-04 00:49:08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3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