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身语意业莫造恶,不恼世间诸有情 内容: 菩萨净戒《佛说梵网经》讲录◎慧僧法师一九八O年讲于wan fo cheng 法界大学 养秋堂身语意业莫造恶,不恼世间诸有情。 正念观之欲境空,如是行之得度世。 佛住世时,比丘尼半月僧中求教授,到大众僧里请一位和尚来供养,之后,请他说法。 周利槃陀伽,他是释迦牟尼佛最蠢的一个弟子。 佛教他四句偈子,他就是记不起来。 之后,教他念「笤帚」两个字,念了「笤」就忘了「帚」,念了「帚」就忘了「笤」,人人都知道他是佛的笨弟子。 比丘尼请说法,次第请,就把他请来了。 他说:「我生来就愚蠢,不会什麽,我只在世尊那儿学了四句偈。」 其中有一位年轻比丘尼,轻慢地说:「你那四句我知道,我给你背背。」 她要背,就张不开嘴。 你看! 他就有神力了。 之后,周利槃陀伽把这四句偈子一讲,比别的罗汉都来得利益大,很多比丘尼都悟道了。 这四句偈是:身语意业莫造恶,不恼世间诸有情。 正念观之欲境空,如是行之得度世。 为什么他这么样愚蠢呢? 因为宿世的时候,他是个三藏法师,却吝法不教人,人家问他问题,他不肯教,所以得这个愚痴报。 幸亏这时候遇到佛,因权巧方便,证了阿罗汉果。 菩提心戒若佛子。 謢持禁戒。 行住坐卧。 日夜六时读诵是戒。 犹如金刚。 如带持浮囊。 欲渡大海。 如草系比丘。 常生大乘善信。 自知我是未成之佛。 诸佛是已成之佛。 发菩提心。 念念不去心。 若起一念二乘外道心者。 犯轻垢罪。 佛子护持禁戒,必要朝于斯,夕于斯,无有间断,不可暂时把菩提心离开了。 「行住坐卧」:即四大威仪。 持戒之人,语默动静,总不离家。 「日夜六时」:日有三时,谓初日、中日、后日;夜有三时,谓初夜、中夜、后夜。 日夜六时,均要恒精进。 昔有师徒二人,师为罗汉,领一沙弥,携持衣钵,于路途中。 走了不远,沙弥忽然发大乘无上菩提心,自忖道:「众生好苦,我应发心度众生!」 罗汉心知,因为他有他心通,便自己揹上衣钵,令沙弥行前。 又走了不久,见到路上诸多虫蚁,沙弥心里想:「呃! 众生犹多,难可化度,还是先度自己好了。」 须臾便退大心。 罗汉即令徒弟却持衣钵,复在后行。 如是屡次反复,徒弟一发心,师则取其衣钵,令其前行;徒弟一退心,师则令其在后行,经数次展转,沙弥终问其师理由云何? 罗汉答曰:「汝发大心度众生,即是罗汉所归敬处,故推于前。 汝生退转心,即是凡夫,不配居圣人之前。 故矣。」由此段公案看来,一念菩提大道心,则超二乘声闻之果位;但一念退转,则堕落凡夫愚昧之辈矣! 发愿若佛子。 常应发一切愿。 孝顺父母师僧。 愿得好师。 同学善知识。 常教我大乘经律。 十发趣。 十长养。 十金刚。 十地。 使我开解。 如法修行。 坚持佛戒。 宁舍身命。 念念不去心。 若一切菩萨不发是愿者。 犯轻垢罪。 (一)愿孝顺父母师僧:师,即是师父;僧,是三宝之中的僧宝。 唐道宣律师云:「父母七生,师僧累劫。」 道宣律师说,报父母的恩,得七世才能报尽;报师僧的恩,得累劫才能报尽。 因为父母养我色身,师僧资我法身慧命,故第一愿要报恩。 (二)愿得好师:愿自己得一个好师父领导修行,指导我们用功。 修道第一要素,是亲近善知识,蒙善知识接引,趣向菩提。 (三)愿得同学胜友:愿得好同学、好道友。 因为好同学有很大关系。 沩山和尚曾说:「亲近善友同行,如履露水。 虽不沾衣,但常润泽。」 即此意是。 (编按:原文「亲近善者,如雾露中行,虽不湿衣,时时有润。」 )亲近好同学、好道友,就像在雾露中行,虽然衣裳没湿,但是时时有一种滋润性。 好同学、好善友,虽然没给我们说什么道理,但是他们的榜样,可以给我们做个模范,所以无形之中,对于我们有很大的利益。 过去七佛我今在此树下。 略开七佛法戒。 汝等大众。 当一心学波罗提木叉。 欢喜奉行。 如无相天王品劝学中。 一一广明。 「七佛」,是指过去庄严劫中最后的三位佛,以及贤劫的四尊佛。 现今我们所居乃是贤劫,而释迦牟尼佛是贤劫中第四位佛。 此戒是过去七佛,亲自授手宣扬之法戒,故吾人亦须一心顶戴奉行。 一心是专精不二之意。 波罗提木叉(PRATIMOKSHA)是印度话,翻此方话,名为「戒」,亦名「长养」,「净除」;复有「解脱」、「别解脱」二义。 「解脱」,意谓依戒行持,必定超凡入圣,而得解脱。 「别解脱」,意谓每一条戒律,亦有彼特别解脱之功能。 此戒皆应欢喜奉行。 无相天王品劝学章,是《梵网经》一百二十卷中之一,但此土不传。 华藏世界尔时。 释迦牟尼佛。 说上莲华台藏世界。 卢舍那佛所说心地法门品中。 十无尽戒法品竟。 千百亿释迦亦如是说。 此一品之开端,述释迦牟尼佛坐于莲华台上金刚之座,由报身佛卢舍那于华藏世界宣说菩萨戒;而同时于一一世界海中,千百亿释迦牟尼佛,各于其莲华座上,同时宣说此戒。 卢舍那,此云净满,谓已圆满一切净法。 「十无尽戒法品竟」,谓释迦牟尼佛刚说完十重菩萨戒法的时候。 云何名为"无尽"呢? 盖因一切诸戒法,无不从此十大戒流出,永恒不绝,故谓无尽藏。 当释迦牟尼佛宣说此十无尽藏戒法竟,其他千百亿世界里的释迦牟尼佛,也同时宣说完毕。 护如明珠「于诸佛净戒,护持如明珠」:明珠,即是如意珠,能偿满诸愿,遂心如意,思食食来,思衣衣至。 此珠复有三义。 (一)洁净义:护持不使染污。 (二)圆满义:护持不使残缺。 (三)光明义:护持不使昏暗。 谓守持戒相,如护明珠,令其不失光洁圆满矣。 过去诸菩萨,已于是中学。 未来者当学,现在者今学。 此是佛行处,圣主所称叹:此菩萨戒,是三世 ── 过去、现在、未来,诸菩萨所修学。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佛慈悲心切,愿一切众生,但能闻此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者,永成道种。 所谓「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又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故愿彼等,将来皆得成无上道。 发布时间:2021-12-03 18:10:36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3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