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如何修道?(二) 内容: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君子”学道、学圣、学贤之人、学中庸之道的人。 怎样学法? 要“戒慎乎其所不睹”。 “戒”警戒;“慎”谨慎。 “其所不睹”,“其”,指别人;“所不睹”,看不见的状况。 像一般人总是在人很多的时候,人能看见自己的时候,行为举止有所约束、不敢随便、不敢违礼;但在没有人看见的时候,一般人就随便,就放纵了,想怎样做就怎样做了,以为别人看不到,放纵自己也没有关系。 但此处提醒人们,愈是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愈是要警戒、谨慎。 要学做圣人,做一个明白人,要想回归自己的明德本性,就不能像一般人那样随便。 愈是在人看不见的地方,愈是要警戒恐惧。 “恐惧乎其所不闻”,“不闻”别人听不到的地方。 “不闻”细说起来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没有跟任何人谈话,别人也听不到自己;另一种情况是和人秘密地谈话,没有外人听得到,这也是不闻。 还有更深的一层含义,就是没有把言语表达出来,但是在心里起了念头。 心里起的念头叫动机。 机就是指念头,念头微微一动,动这个念头是为自己求利益,还是为大众、为天下? 如果想追求自己的利益,与他人的利益有冲突时,还想方设法地阻碍别人、损人利己,这个念头一动起来,别人觉察不到。 这个念头起来就叫动机。 言语没有说出来,就是不闻。 虽然没有说出来,只要这个动机、念头一出现,就等于言语发出来了。 为什么? 因为一切法从心想生。 念头一动,外面境界就跟着动。 明了这个道理,就一定要感到恐惧了。 假如,只是心里想抢东西,念头一起,行为没有表现出来,虽未触犯法律,但是已经起心动念。 犯罪的心理一起来,自己就知道,知道之后,虽然国家的法律不管你,但是起了抢劫的念头,就不是率性,就和性相违背了。 为什么要“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因为修道的根本是修心,“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如果起这样的念头,就已经离本性很遥远了,就背离了成就圣人的目标。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见”字在此地读现,意思是出现。 “显”是显现。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隐”最隐密的地方。 最隐密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让人看见、最显现的地方。 “见”是被人发现,自己认为最隐密了,即使如此,也是最容易被人发现的。 “莫显乎微”,“微”最微细的地方,同样也是最明显的。 “故君子慎其独也”,如果明白这个道理,君子即使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十分谨慎,这叫“慎独”。 古人讲“独行不愧影,独卧不愧衾。 ”譬如读书人独自在外面散步时,月光照着他,影子投射在地上,这时没有人看见他。 他若是起了一个不好的念头,譬如著书立说,想着这本书写出之后能够轰动,自己能很快成名,好名的念头起来了。 “独行不愧影”,一个人独自散步的时候,起了贪名之心,都会愧对自己的影子。 睡觉时要盖被子,古人称被子为衾。 独自睡觉,心里的念头,都不能够离开道。 一离开这个道,譬如说起了一个邪念,虽然没有任何人知道,但是所盖的被子知道,所以不能够起一点点的邪念。 如果起了这一个邪念,就会愧对所盖的被子。 “独卧不愧衾”,一个人睡觉对自己盖的被子都没有惭愧之心。 这是讲君子慎独的功夫。 为什么要慎独? 上面讲“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最隐密的,也是最容易发现的;最微细的,也是最容易显露的。 真正的修道人,不待别人来发现,自己就要约束自己。 所以当自己起了一个不好的念头时,就要在这上面用功克除。 《大学》中讲“格物致知”,“格物”的“物”,是指自己的念头。 古来对“格物”有很多种不同的解释。 对“物”有一种解释是念头。 “格”是什么意思? 格是来了。 当念头来时,马上就警觉,要知道,知道之后要赶快把这个念头打消掉。 修道不是为别人修,不是为自己的面子而修,而是为了能够明明德、明心见性而修道。 孔子曾感叹:“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古人修学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境界、灵性,能够最终明明德,是为己之学。 现在的学者修学是“为人”,背诵、学习经典是为了夸耀自己有学问,让别人赞叹,这是为人之学。 修道之人如果是为了别人而修,就会怕别人指出自己的毛病习气,当然,这也很难得。 更难得的是,不是为了怕别人说自己,而是从内心要求自己向圣人学习,最终成圣成贤。 所以,如果怕别人说自己不是修道的人,很可能是假装做出好样子给别人看,在人所看见、能听到的地方表现的是一个样子;在人后表现的是另一个样子。 那是做表面的功夫,不是慎独。 假装修道,装模作样地给人看,目的就是博得一个好名声而已,这是求名、好名的人,不是真实的修道。 真实的修道,是从自己的起心动念来修,控制自己的念头,任何念头起来的时候,自己都要知道。 特别是要明白古人所说的“天人合一”。 天是自然界,周围的一切环境等。 天人合一,就是人和自然界是一体的,即心灵和物质都是一体的,人的念头会影响宇宙自然;宇宙自然、环境也会影响人的心灵。 既是一体,自己起了念头,不仅仅是一切人、一切动物能够知道,自然界的一切物体,桌子、椅子、水杯,全都知道。 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为什么要慎独了。 慎独要从自己的起心动念处开始。 汉代儒学大家扬雄说:“高明之家,鬼瞰其室”,自己在最隐密的、最微细的地方,认为自己很高明,没有任何人知道,但是天地万物看得清清楚楚,圣人也看得清清楚楚。 为什么圣人能看到? 因为圣人的本性已经完全开发出来,本性无处不在。 我们的心理就在圣人的本性之中,圣人的本性也在我们的本性之中。 所以自己起了迷惑颠倒的念头,凡夫不知道,凡夫念头太多,心太杂,感受不到,但是圣人知道。 所以《大学》中说,“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十”形容多。 实际上,是无量的圣贤都在看着自己,谁也瞒不了,所以必须慎独。 了解这个道理,就要戒慎恐惧,每起一个不好的、错误的念头,都要赶快把它打消掉。 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查看更多文章 发布时间:2021-12-03 18:07:00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3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