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金刚经》四句佛偈,反复去读功德无量! 内容: 金刚经,这部佛经,鸠摩罗什与玄奘法师都曾翻译过,如今流行最广泛的,就是鸠摩罗什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称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简称金刚经。 金刚经只有短短几千文字,但却有太多的佛偈,可让人破迷开悟,如果常读诵金刚经,甚至只是受持读诵其中四句佛偈,就有功德无量的收获。 这是金刚经中,佛亲口说过的话。 一、虚幻由心四句偈里为什么说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露电? 其实乃是心的使然。 就像水静则无波,只能映出一个月来,反之则“千江有水千江月”,但水月非实;同样道理,四句偈里说的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露电,也是心之显现,因为心不清净故。 佛在《华严经》里指出万法的本源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换言之,万法唯识,相由心生。 心识之外,万有现象皆非实在。 现象之所以虚幻,乃是人的心念快如瀑流,前念始去,后念已至,前后相续,刹那生灭,无有间断。 不但如此,佛在《金刚经》里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按照当年释迦牟尼悟道成佛时的那一声感叹“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里的说法,其实全是妄心,我们被这些妄心显现的外相幻像所蒙骗了。 讲到底,四句偈表面讲的现象,实际讲的是心,是因为妄心生起了这些幻像,如梦幻泡影露电一般,“应作如是观”,换作 我们平常的话来说就是“应该(可以)这样看待”。 二、“缘起性空”是万法虚幻的根源六祖慧能说:“心是地 ,性是王。 ”万法的显现终究又是“性”的作用,只不过依心而显罢了。 据《坛经》记载,六祖慧能是因为听讲《金刚经》里的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开悟的,他悟到了什么? 他“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后来他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也就是说万法是“自性”里生出来的。 这里的“性”,既不是我们平常说的性别里的性,也不是性命里的性,而是禅宗“明心见性”里的“性”。 众所周知,“缘起性空”是佛法很重要的一条根本思想。 在我们谈论“缘起性空”的时候,不是借助诸如一块面包如何由面粉、小麦、种子等条件的形成这些外物来理解;所谓“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那个能生万法的“自性”空则万法皆空,如此方能与佛法相应。 因为万法“缘起性空”,“空无自性”,当中没有主宰,所以说是虚幻的。 包括我们平常看得见的实物、看不见的思想、甚至包括佛法本身,所有一切的一切,都遵循这个逻辑。 三、四句偈的目的是教我们放下执着我注意到有些同修常常将这四句偈误以为否定世间的一切,其实不然。 综上所述,四句偈里的虚幻不离心性,而不是指事物现象的表面,甚至可以说与外事外物无关。 之所以造成一些误解,是因为有些人不明白佛的说法乃是应化说法而已。 其实佛法始终是教我们放下执着,《金刚经》里的这四句偈也不例外。 甚至佛辛苦说法四十九年,到最后却说自己连一个字的法都没有说过,为什么呢? 那是因为佛法也是一种“相”,而万有都是虚幻的,凡有所执着就会迷失“自性”。 佛在《金刚经》里反复以“佛说……即非……是名……”贯穿始终,无非就是告诉我们不要把这些虚幻之物当作真实,意思是教我们放下执着。 四、怎样放下执着《金刚经》里说,菩萨是不着“相”的,因为菩萨懂得事物虚幻的道理。 在《楞严经》里,有个七征心的故事:在祗园精舍,阿难被佛陀问了七次“心”在什么地方,但阿难的每次回答都被佛陀一一否定了。 总之就是心难找。 禅宗史上也有个二祖慧可立雪断臂的故事:达摩一句“觅心不可得,于汝安心竟”就把慧可的心安好了。 不过,我觉得本文既然讲的是《金刚经》,最好从《金刚经》里寻找答案最有说服力。 相传六祖慧能因为听讲《金刚经》里的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开悟,换句话说,什么都不执着了,烦恼就没有了,内心就清净了。 所谓心病还得心药医,《楞严经》曰:“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人唯有在静中,才能彻底去除内心的浮躁,领略人生的真滋味。 《中边分别论》里有句话讲得最彻底:“三界虚妄,心心所也。 ”只有内心无妄无求,才能得彻底清净。 发布时间:2021-12-02 16:37:48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3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