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圣” 与 “凡” 只在一念间 内容: 第一百三十四条:【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出自《群书治要》卷二《尚书》。 “罔念”,失掉觉察。 “狂”,狂妄愚昧之人。 “克念”,克除妄念。 此句道出人人都有圣明的本性,“人之初,性本善”,“人皆可以为尧舜”。 然一旦妄念起,相续不断,被烦恼缠缚,即为凡夫;如若凡夫能够克制妄念,保持正念,就会变成圣人。 由此可知,“圣”与“狂”之分,只在“罔念”,即失掉觉察与克服妄念之间。 本句对于修学而言至关重要。 《了凡四训•印光大师序》中,对于此句的落实讲得非常清楚、透彻:“圣贤之道,唯诚与明。 圣狂之分,在乎一念。 圣罔念则作狂,狂克念则作圣。 其操纵得失之象,喻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不可不勉力操持,而稍生纵任也。 明之一字,乃存养省察,从凡至圣之达道。 然在凡夫地,日用之间,万境交集。 一不觉察,难免种种违理情想,瞥尔而生。 此想既生,则真心遂受锢蔽。 若不加一番切实工夫,克除净尽,则愈趋愈下,莫知底极。 徒具作圣之心,永沦下愚之队,可不哀哉。 ”“圣贤之道,唯诚与明”,成为圣贤的方法,在于诚和明两个字。 何谓诚? 何谓明? 曾国藩先生在他的读书笔记中,对“诚”下了一个定义:“一念不生是谓诚”。 心里一个妄念都没有,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叫诚。 一念不生,就是回归真心本性。 这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 人一秒钟有二千二百四十兆个念头,念头意识不到,就不能提起觉察之心。 明就是慧,智慧明了。 诚是每一个人本具的真心本性;明是用智慧觉察,对一切事相、事理都能够清楚明了。 古人如何达到“诚”? 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是成圣成贤的方法。 “明”是具有反省觉察的功夫,对自己的习气、毛病、烦恼、贪瞋痴慢疑都能够觉察到,觉察之后改正过来,断恶修善,即为明。 由明而达到诚。 《中庸》上说:“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诚是真心本性,如果能够明心见性,真心现前,人自然能够有智慧觉察,了了分明,这是“诚则明矣”。 “明则诚矣”是通过觉察,断恶修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由修德而达到性德的过程。 “圣狂之分,在乎一念。 圣罔念则作狂,狂克念则作圣”,这是达到诚明之法。 “圣狂之分,在乎一念”,圣人和狂人,或者说是凡夫,区别就在一念之间,一念是觉,是诚明,就是圣人;一念是迷,是虚妄、迷惑颠倒,就是凡夫。 “圣罔念则作狂”,“念”是觉照,“罔”是没有。 假如圣人没有了觉照,不能省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圣人就变成凡夫。 “狂克念则作圣”,凡夫只要克服妄念,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就成为圣人。 “其操纵得失之象,喻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可不勉力操持,而稍生纵任也。 ”“其操纵得失”,“操”是操守,“纵“是放纵,人如果能够管住自己的念头,就是德行操守,就成就圣人;如果不能管住自己的念头,不能够觉照,放纵五欲六尘的妄念,就变成了凡夫。 所以能够操守就是得,放纵就失去了自己的真心本性。 这种现象好比在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古人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是学道。 人如果不能努力操持自己,不能够常起觉照,以为自己能够操持得住而放纵自己,其实是在逆水行舟,不在前进就是在退步,而且可能一退到底。 “不可不勉力操持”,所以要谨慎、精进地操持自己的念头,不令正念迷失。 不可“稍生纵任”,不可以稍稍放纵,任念头纷飞而不加警觉,如此就很难成就。 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查看更多文章 发布时间:2021-11-26 17:42:55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3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