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正确方法 内容: 第一百三十三条:【亢龙有悔,何谓也? 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 其唯圣人乎! 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出自《群书治要》卷一《周易》,是《易经·乾卦》第六爻的解释。 上九“亢龙有悔”,象征处于极高点的龙,会有悔闷的后果。 “亢”在《说文解字》中为:“人颈也。 ”段玉裁注:“亢之引申为高也。 ”《周易集注》:“吴幼清以人之喉骨刚而居高是也。 盖上而不能下,信(今“伸”字)而不能屈之意也。 ”亢就像人的颈骨,它刚直且居于高位;形容能上不能下,能伸不能屈。 “龙之为物,始而潜,继而见,中而跃,终而飞。 既飞于天,至秋分又蛰而潜于渊,此知进知退,变化莫测之物也。 ”在乾卦中,“龙”代表事物,代表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龙开始是潜伏的;“继而见”,然后显现出来;“中而跃”,跃是跳跃;“终而飞”,最终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既飞于天”,飞龙处于中正、至尊之位,此时正值秋分,应该“蛰而潜于渊”。 “蜇”指惊蛰,到惊蛰之时,动物要休眠。 走到极至时,就应该潜伏。 “蛰而潜于渊”揭示出事物发展由盛转衰的规律。 秋分时“潜于渊”,隐藏起来,这是“知进退”。 这里用龙表示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它虽然变化莫测,但一定守着物极必衰、一盈一虚的规律。 “九五飞龙在天,位之极中正者,得时之极,乃在于此。 若复过于此,则极而亢矣。 以时则极,以势则穷,安得不悔。 ”此句讲“亢龙有悔”。 “飞龙在天”,从位置讲,它处在九五之尊、极其中正之位;就时节而言,它是得时之极,在时节上到达极致。 但是如果超过这个位置,就是“极而亢矣”,走到了极端就是亢。 “亢”是极高、过分的意思。 “以时则极,以势则穷”,时节上,它到达极端;势力上,山穷水尽,“安得不悔”,哪有不悔闷的结果? 孔子解释“亢龙有悔”:“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贵而无位”,《周易正义》中释为:“以上九非位而上九居之,是无位也。 ”在“九五,飞龙在天”之时,它的位置最中正;上九处于中正之上,就是非位。 《周易集解》引荀爽曰:“在上,故‘贵’;失正,故‘无位’。 ”它高高在上,超过中正之位,所以称为贵;但是它又“失正”,即失去了中正之位,所以说它是“无位”。 “高而无民”,“无民”是指乾卦第六爻下皆为阳爻,没有阴爻。 “阳”一般代表君,全阳无阴,就代表没有人民。 君王高高在上,却没有人民。 “贤人在下位而无辅”,贤人都处在下位,却没有人辅佐协助君王。 真正贤德之人希望用自己的所学所为来贡献国家、服务人民。 领导者对贤人礼敬有加,贤人才会出来协助领导者安天下。 如果领导者没有礼贤下士的态度,傲慢无礼,真正有德行之人就会离他而去,他周围都是谄媚巴结、阿谀奉承之人,这些人称为“厮役”。 他所感召的全是“厮役”,贤德之人都不愿意辅助他,他怎么会没有悔闷? 领导者因为傲慢,没有礼贤下士的态度,所以得不到贤人的辅助。 处于极高之位,没有人民,也没有贤德的人辅助,这样的人如果不谨慎行事,很可能因一个举动、一句话就失去民心,所谓“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 “是以动而有悔也”,他一但轻举妄动,就会导致悔闷的结果。 “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 其唯圣人乎! 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亢”是指只知进取而不知谦退,只知存在却不知衰亡,只知获得却不知丧失。 只有圣人,才知晓如何进退存亡而不失正道的道理。 在位者要懂得谦退,老子说:“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功成名就,把政事做好,大家都知道你的名声,这时就要身退。 如果不退,就会给自己招致灾难。 所谓“树大招风”,“人怕出名猪怕壮”。 人如果太出名、太有成就,就会招致嫉妒、诽谤,被人中伤、谋算。 故而在位者要懂得审时度势,知进退之时,即使进取有功,也不可自傲,把所有功劳揽在自己身上。 要懂得推功于上,让利于下。 把功劳推给领导者、支持自己的人;把利益分给属下。 孔子讲:“惠则足以使人”,要经常给予属下恩惠;下属得到利益,感觉倍受重视,才会为领导者所用。 这样处于上位之人才不会“贵而无位,高而无民”。 由此可知,审时度势非常重要,不要居功自傲,要懂得谦退。 此外,还要小心谨慎,知道有存就会有亡;知道有得就会有失。 这样才不会过于傲慢,才能长保己身。 古人说“明哲保身”,既明且哲才能保全自身。 这不是消极的处世之方,而是在洞察宇宙、自然“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基础上,总结出正确的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方法。 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查看更多文章 发布时间:2021-11-25 14:45:52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3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