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金刚经里的四句之福,殊胜难得希有之法 内容: 须菩提。 如恒河中所有沙数。 如是沙等恒河。 于意云何。 是诸恒河沙。 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 甚多世尊。 但诸恒河。 尚多无数。 何况其沙。 须菩提。 我今实言告汝。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 以用布施。 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 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 于此经中。 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为他人说。 而此福德。 胜前福德。 复次。 须菩提。 随说是经。 乃至四句偈等。 当知此处。 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 皆应供养。 如佛塔庙。 何况有人。 尽能受持读诵。 须菩提。 当知是人。 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若是经典所在之处。 则为有佛。 若尊重弟子。 【解】此以喻显法殊胜也。 说四句之福。 胜河沙七宝者。 以此法。 乃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也。 以此四偈。 即法身全体故。 如佛住世。 与弟子宣说无二故也。 前显法身已圆。 群疑顿破。 言忘理极。 故空生领旨。 遂请结经名。 金刚经里的四句之福今译:连着多次的开示,佛陀看到了须菩提逐步明了,再次用比喻的方式告诉须菩提,今日开示的法门是无比殊胜难得。 乃至只是任意选取佛陀说的四句偈子,比如:须菩提。 所谓佛法者。 即非佛法。 须陀洹能作是念。 我得须陀洹果不。 斯陀含能作是念。 我得斯陀含果不。 阿那含能作是念。 我得阿那含果不。 阿罗汉能作是念。 我得阿罗汉道不。 如来昔在燃灯佛所。 于法有所得不。 诸菩萨摩诃萨。 应如是生清净心。 不应住色生心。 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从这些四句偈中,如此悟入心中“本性之法”,体悟进佛陀所说的“金刚心”,比供养如无数横河沙数量的珍宝所得到的福报还要大! 此法门,就是最殊胜,最难得,最希有的法门。 能够相信并悟入佛陀的开示,甚至只是任意选取其中四句偈,逐步悟入法身境界,还等于佛现在就出现在你旁边,你等于跟当时佛的弟子们听佛开示一样,没有区别。 并且一切天人阿修罗还会因此护法供养,等于你的心中当下就跟佛所在的塔庙没有区别,当下就显现出等同于佛一样的法身境界,如此就是成就最上等的第一希有的法门。 所以,这本经典所在的地方,只要有人能够从这些言语文字之中悟入心中本来的不动的“金刚心”,了彻进入佛之境界,明悟法身境界,当下就与佛的法身境界无异,如此自然就是最希有难得之人。 前面的开示已经将显现法身的法门逐一圆满,须菩提在佛陀的开示之下,心中的疑惑逐步侦破,心中所有执着的言语观念当下全部放却,如此初步了解至理的最高境界。 须菩提领会佛陀的开示,所以开示请教此次开示的经名。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当何名此经。 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 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 以是名字。 汝当奉持。 所以者何。 须菩提。 佛说般若波罗蜜。 即非般若波罗蜜。 是名般若波罗蜜。 【解】此指归般若实际也。 空生顿悟。 般若全体已露。 更无余法。 故问结经名。 世尊但告之曰。 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 意谓此法无名。 但此心耳。 又问如何奉持。 告以即以此心奉持此法。 以心本非心。 而法亦非法。 故曰般若即非般若波罗蜜。 前未闻此法时。 其心未安。 故初请降伏。 以所知所见。 满目尘境。 生佛迢然。 净秽殊途。 取舍异趣。 故其心不安。 难以降伏。 特起种种疑情。 初疑众生难度。 则告以众生本空。 又疑佛果难求。 则告以佛不必求。 次疑布施难周。 则告以三轮空寂。 次疑佛土难严。 则告以心净则严。 次疑报身无寄。 则告以法身无依。 到此空生伎俩已穷。 群疑冰释。 佛心已尽披露。 无复遗余。 所以,闻者心安而自降伏矣。 故问结经名。 世尊不以实法赘人。 但名此心而已。 故以此结之。 下文乃单示法身极则。 所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只须具金刚眼。 始得极尽相应。 故空生感悟流涕。 赞叹难量。 似久客还家。 宜其见慈母而生悲泣也。 直至不可思议而后已。 疑惑逐一击破今译:到这里,佛陀开示的般若之法才真正完整的展现给须菩提,须菩提如此得以顿悟其中,明了你我本来面目,悟入法身境界,般若智慧全体展露;此刻,须菩提心中不需要在存留其他任何名相、法门。 于是须菩提问佛,此次开示的经名。 佛陀就告诉须菩提,此经名叫金刚般若波罗蜜。 这个经名,就代表了我此次开示的全部法门。 我说此法门,并不是真就有一个法门,须菩提你若执着真有一个般若波罗蜜。 那你就错了。 所以,佛陀后面加重言语提醒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 即非般若波罗蜜。 是名般若波罗蜜。 ”想要如此领会进去就是这样,假如须菩提你问如何才能信奉受行这个法门,就是这样,明了彻悟进入自己的本来面目,“金刚心”,就是奉持此法。 你认为有一个心吗? 这个心就不是了。 你认为真有一个法门吗? 这个法门也不对了! 这就是般若波罗蜜。 但若你真觉得有个般若波罗蜜,又不是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在没有听闻这个法门之前,心中因为刚刚悟入菩萨境界,发起愿心,看到满目世界众生何其之多,何时才能度尽,所以心里不安,才请佛陀开示。 以当时须菩提的心境,看到这个世界都是秽恶不堪,未来的世界的众生离佛又远,净土和秽土差别无比之大,心中还在取舍分别同或不同,好或不好之中。 所以心难以降伏下去,得到如同佛一样慈祥悲悯祥和的境界。 所以心中起了无数疑问。 佛陀见到须菩提的疑惑,就借须菩提的疑惑,逐步击破,向弟子们揭开佛陀心中与众生不同的地方,却又有的相同之处。 须菩提听闻之后得以初步悟入,但又疑惑众生太多如恒河沙,何时度尽? 佛陀又开示须菩提,佛陀心中本无众生及佛。 须菩提接着疑惑成佛证佛果难。 佛陀开示须菩提,佛陀心中并没有存留一个佛的概念可求,一个佛果可证。 须菩提接着又疑惑布施太难,自己福报不够。 佛陀开示须菩提,佛陀布施之时三体(施舍、受者、施物)都空,放下四相,无住相布施,此福德更殊胜难得。 须菩提再次疑惑,自己自身不够庄严,难以如同佛一样有如此庄严的形象。 佛陀告诉须菩提,心中清净,自然庄严。 须菩提又疑惑,如此无住,那不是没有佛可成,净土可求,没有任何依靠吗? 佛陀开示须菩提,佛陀的心之中,无所依靠,连法身般若都无所求,如此自然有明悟依靠之处。 到此,须菩提心中疑惑如冰临日,一一化去,心中的所有知见执着得以一瞬间当下放下忘却,悟入如佛相同的本来的“金刚心”之中,没有任何的疑虑。 心中的所有烦恼不安一下得到了解脱,此心终于能够安下。 所以,须菩提向佛请示此经的经名,佛陀告诉须菩提,这经叫金刚般若波罗蜜。 (波罗蜜寓意到彼岸,后人读了,就容易心中留有此是法门的感觉)但你如果把此经当成法门,你又错了,佛只是让你悟入自己的本来不变的“金刚心”中,非言语文字、思想可以明了,所以再次警示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 即非般若波罗蜜。 是名般若波罗蜜。 ”这就是悟入法身境界的最高法门,我们后世所说的“开悟”,就是初步悟入你我本来的法身境界。 只要相信佛陀所说的此经的句意,依教奉行,自然可以开悟,与佛之境界相应。 须菩提到此因大悟感泪流涕,再次赞叹佛陀,感觉好像离开很久的家,终于回到了家里;就像离开母亲很久,经过不知多久,再次见到母亲那种悲泣,感觉如此不可思议。 发布时间:2021-11-24 13:23:52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3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