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智慧不同,则见地迥异 内容: WisdomDECISION《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梁扶南三藏曼陀罗仙译佛告文殊师利:汝已供养几所诸佛。 文殊师利言:我及诸佛,如幻化相,不见供养,及与受者。 佛告文殊师利:汝今可不住佛乘耶? 文殊师利言:如我思惟,不见一法,云何当得,住于佛乘? 佛言:文殊师利,汝不得佛乘乎? 佛和文殊师利菩萨所安住的这种智慧的状态,我们看了能想象吗? 佛跟文殊菩萨之间的对答,我们能理解吗? 学佛一年、三年或者五年就能懂吗? 这辈子能懂就不得了了。 所以说,学佛要发长远心。 但是,当你真正地不在轮回上使力了,不寄希望于魔业了,一心投在佛法中了,却是很快的,这很神奇的。 不见一法,云何当得,住于佛乘。 这就是无上乘的智慧。 我们众生是迷惑颠倒,处处执着,耳朵不了解鼻子,鼻子不了解眼睛,眼睛不了解舌头,牙齿跟舌头都会打架。 文殊师利言:如佛乘者,但有名字,非可得亦不可见,我云何得? 佛言:文殊师利,汝得无碍智乎? 文殊师利言:我即无碍,云何以无碍而得无碍? 佛言:汝坐道场乎? 文殊师利言:一切如来不坐道场。 一切如来有坐处吗? 这个坐处不是指坐处。 诸法空为座,这是什么座? 就是不坐! 所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果有坐,它就不是如来座了。 只有佛跟文殊菩萨这样的对答,才能把这个理开显给我们,如果佛陀跟声闻缘觉说,那是说不到的。 只有跟文殊菩萨说,才可以句句都是无上乘,句句都是圆教的见,句句都是究竟的佛见地。 我今云何,独坐道场,何以故? 现见诸法,住实际故。 佛言:云何名实际。 文殊师利言:身见等是实际。 佛言:云何身见是实际。 文殊师利言:身见如相,非实非不实,不来不去,亦身非身,是名实际。 这里的身见跟我们凡夫讲的身见完全是天渊之别。 这里讲的身见是如来之身,无所从来,无所从去,如如不动,亦身非身。 它既不是烦恼众生的业报身,也不是声闻缘觉所证悟的偏空的法性身,这个身是金刚体性身。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于斯义,谛了决定,是名菩萨摩诃萨。 何以故,得闻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相,心不惊不怖,不没不悔。 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得闻如是般若波罗蜜,具足法相,是即近于佛坐。 这就是所见不同。 舍利弗是佛弟子中智慧第一的,祂见到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后,以祂声闻乘的见地说,“是名菩萨摩诃萨。 ”但是弥勒菩萨来了怎么说的? “世尊,得闻如是般若波罗蜜,具足法相,是即近于佛坐。 ”因为弥勒菩萨近于佛坐了,所以祂最顶级的见就是近于佛坐。 WisdomDECISION每个人的见是由自己内在的智决定的。 我们这个道场也是这样的,一个有怨气的人来了,他会觉得谁都看不起他,谁都欺负他。 实际上是他自己分别念重,嗔心重,心眼小,看不到别人的功德相,看不到道场的功德相,所以他不能随喜,也不能陶醉在这种功德里。 所以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不一样的。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扫码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开始和坚持 发布时间:2021-11-23 23:59:45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3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