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从善人身上学他的善,从恶人身上避免他的恶! 内容: 第一百二十九句:【君子常虚其心志,恭其容貌,不以逸群之才加乎众人之上;视彼犹贤,自视犹不肖也。 故人愿告之而不厌,诲之而不倦。】出自《群书治要》卷四十六《中论》。 “逸群”,是超群出众;“不肖”,是谦辞,指不贤德、不才。 这句话的意思是,真正的君子常保心态谦虚,举止恭敬有礼,不以出众的才能而高于众人之上;他把别人都看作是贤能之士,而把自己看成是不贤之人,因此别人愿意告诫他而不觉得厌烦,教诲他而不觉得疲倦。 因为他有谦恭好学的品质,是真心希望学习。 对于真心求教的人,别人也会愿意真心教导。 在《论语》上,孔老夫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人行”,一个是善人,一个是恶人;一个是比自己强的人,一个是不如自己的人。 三个人同行,其中都有我的老师。 从善人身上学习他的善,从恶人身上避免他的恶,所以无论是善人、恶人,都是我们可以学习的老师。 看到善人,向他学习善;看到恶人作恶,得到不好的结果,也要引以为戒,避免他的恶,避免重蹈覆辙,吸取他的教训。 所以人要善学,从早到晚所遇到的一切人事物,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老师。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看到贤德的人,就要向他学习、向他看齐,而不是嫉妒他、障碍他;看到不贤德的人,做得不如我们的人,要反省自己是不是和他有类似的问题和毛病,从而及时加以改正。 所以善人、恶人都是提醒我们的老师。 虚心好学的品质要从小培养,从对父母的态度来培养。 如果一个人对父母能够有恭敬心、感恩心,时刻记得父母的恩德、父母的品德,就能够保持恭敬之心待人接物、为人处世,一以贯之地运用这种孝顺之心。 现在的孩子为什么学传统文化很难? 原因就在于没有根。 在家里不懂得孝顺父母,对父母傲慢无礼,出言不恭,和父母顶嘴。 当走到学校,对老师也就不会发自内心地恭敬。 当进入社会,对领导也就不会发自内心地恭敬。 如果一个人对父母恭敬,那么他对老师、对领导的恭敬是真的、是不变的;如果一个人对父母不恭敬,那么他对老师、对领导的恭敬一定是假的,不是出于真诚之心。 所谓真的就是恒常不变的。 所以一个人从对父母的态度上,最能够反省出自己的不足,自己的用心是真心还是妄心,是恩义、情义、道义之心,还是功利之心。 古人讲孝顺父母,其实是从对待父母的态度上,培养起一个人谦恭有礼的态度。 当这个态度成为一种习惯,人们习以为常,自然就会对老师、对领导发自内心的恭敬,发自内心的谦虚好学,这样才能感召好的人缘。 哪一个领导不愿意提拔谦恭有礼的属下呢? 这些都要从学习《弟子规》,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来培养。 “不以逸群之才加乎众人之上”,“逸群”是一个人才华出众、有卓越的才华。 一个人的卓越才华源于什么? 一个人的成就,从小到大离不开众缘的支持,是众缘和合的结果。 一个人有所成就,离不开父母的辛勤养育、老师的辛勤教导、国家的培养;一路走来,有如此多的人成为我们成就的铺路石,所以我们有什么值得骄傲自满的呢? 感恩都来不及,生怕自己的言行举止给父母、老师、国家抹黑,这才是一个正确的态度。 有一次在唐山论坛,我们去参加论坛分享,很多同学非常热心,请我的母亲也来到现场。 主持人知道我的母亲在现场,就特别想采访一下母亲。 她提出一个问题:“您是怎样把孩子培养得这样优秀、这样有德行呢? ”母亲其实特别不愿意出席这样的场合,也不愿意接受采访,她只说了一句话:“这不是我的功劳,这是老师的培养、国家的付出。 ”也许很多人听后会认为这是说赞叹的话,其实并非如此。 我们在家时,母亲也经常这样提醒我们,所以说出这样的话,绝非偶然。 我现在感觉到母亲教育人的智慧,平时看到我们取得了一些成就沾沾自喜时,她都会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老师的教导,不要忘记国家是怎样帮助我们成才,念念都是提起我们的感恩之心,使我们收敛起傲慢之心。 但是我们的敏感度不够,没有体会到母亲的良苦用心。 所以,我们发现在老一辈的长者身上,确实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影子。 他们一生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无论贫富贵贱都能够坚守仁义道德,做人无愧于天地,确实是做到俯仰无愧。 而且懂得知恩报恩,没有傲慢之心,知道今天的成就与老师的教导、国家的培养密不可分,所以时刻能够提起感恩之心。 发布时间:2021-11-23 01:09:02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3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