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陀讲法,是为了培养我们的向道之心 内容: 202111. 23《天台宗纲要》   第九课(一)(三)藏教的道理丙、事六度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点击上面图片观看讲课视频视频时长40:05分钟这六件事,可以使自他度脱生死,到涅槃彼岸,所以叫做六度。 (一)布施,有二种:一财施,二法施。 财施又有二种:一内财,自己的身体,像发、毛、爪、齿、眼、耳、鼻、舌,乃至心、肝、肺、脏等。 二外财,自己的财物,像饮食、衣服、财产等。 菩萨行财施时,一切内财、外财都能布施。 像释迦佛舍弃王位,便是布施外财。 舍身饲虎,便是布施内财。 法施,是把世间、出世间一切善法教人。 菩萨行法施时,以清净心,为人演说菩提妙法,而不希望受教的人供养恭敬。 (二)持戒,也有二种:一在家戒,就是三皈依、五戒、八关斋戒。 二出家戒,就是沙弥、沙弥尼戒,式叉摩那戒,比丘、比丘尼戒。 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通于在家出家。 菩萨行戒时,以清净心,奉持戒法,虽舍身命,不犯净戒。 像须陀摩王持不妄语戒,以身就死,终不妄语。 (三)忍辱,也有二种:一生忍,二法忍。 生忍又有二种:一受人恭敬供养,不生骄慢放逸心。 二受人辱骂打扑,不生嗔恨怨恼心。 法忍也有二种:一非心法,对于冷、热、饥、渴、老、病、死等,能忍不动。 二心法,对于嗔恨、忧愁、淫欲、骄慢等,能忍不动。 菩萨行忍辱时,以质直心,对于一切苦乐境界,安忍不动。 (四)精进,也有二种:一身精进,以自身勤行善法,行道、礼拜、诵念、讲说,身不疲厌。 二心精进,以自心勤行善道,念佛、修观,一心不乱。 菩萨行精进时,以质直清净心,身心精进,尽未来际,不生疲厌。 像释迦佛,因精进故,先弥勒菩萨成佛。 (五)禅定,也有二种:一世间禅,就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和四无量心、四无色定等,这些都是凡夫所行禅。 二出世间禅,又有二种:一出世间禅,就是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九想、八念、十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练禅、十四变化、愿智顶禅、无诤三昧、三三昧、师子奋迅三昧、超越三昧,乃至三明、六通等,这些都是出世间禅,也叫做二乘共禅,是菩萨和声闻、缘觉共同修学的。 二出世间上上禅,就是自性等九种大禅,首楞严等百八三昧,诸佛不动等百二十三昧,这些都是出世间上上禅,也叫做不共禅,只有菩萨能修,声闻、缘觉不能修习。 菩萨修禅定时,以质直清净心,修行这些禅定,如如不动。 像螺髻仙人修禅定时,鸟在他的头上做窝生卵,他想出定,恐怕鸟要惊飞,于是仍入禅定,等到鸟飞方起。 (禅定的内容很复杂,现在只能举各种禅定的名称,若要详知,可读智者大师禅波罗蜜法门。)(六)智慧,有三种:一声闻智慧,二缘觉智慧,三佛智慧。 菩萨修智慧时,以质直清净心,修三种智慧,像诸佛如来三智圆明,这便是修行智慧的果。 --- 《天台宗纲要》感受佛陀过去世行菩萨道的功德Tripitaka Teaching这不仅仅是天台宗纲要,这实际上就是佛教的纲要,我们也是要记住的。 经典里讲了佛陀很多布施的故事,当我们去读佛陀的本生传时,请问我们的心会不会超越时空地感受到佛陀过去世行菩萨道的功德? 会感受到的。 我们虽然还没有行财施,甚至为了财,我们还去杀、去抢;为了口腹之欲,我们还去杀生,从物质上我们堆积了巨大的负能量的业,但是佛陀有时候就是为了对治我们的这些业,所以才慢慢地把祂过去的故事讲给我们听的。 藏教的特质Tripitaka Teaching作为佛教徒,别人问你六度是什么,六度里的每一度都有哪些含义,你总要回答得出来的,就像社会上的人问你的姓名一样。 这里面说布施有二种,财施、法施,就没有无畏施,这就是藏教的特质,但是财施、法施也很厉害了。 如果是人天增上乘的,主要还是外财上的布施;如果是一位菩萨,内财和外财就都兼施。 培养一颗向道之心Tripitaka Teaching我们现在学习的这个是菩提道的一个总纲领,如果细学的话,平时要一条一条地去行持的,用佛陀清净的施的功德来净化我们,来转我们的染成净,我们也会具足佛陀这个施的功德。 所以佛讲了很多法,主要是为了培养我们的向道之心,只要向道,我们就离佛比较近。 佛本来就没有离开过我们,如果你没有向道的心,那你就跟不理佛一样的,这些都是佛陀的教导,是最基本的,是佛陀当年亲口所说的,所以有一颗向道之心是我们佛弟子应该培养的。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无非是开始和坚持 发布时间:2021-11-23 01:00:39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3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