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如何得到好的助缘? 内容: 第一百二十七条:【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出自《群书治要》卷二《尚书》。 “陟”,《说文解字》解释为登。 “遐”,是远。 “陟遐”就是远行。 “迩”是近。 这句话就是,如果要登高,一定要从低处开始;如果要行远,一定要从近处起步。 这是提醒人们,无论做学问或者处事,都应该从浅近处下手,然后循序渐进,慢慢深入,不可好高骛远。 在《论语》中,孔子也说,“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现在整个社会都提倡速度、效率,有快餐、速餐、速效药,但是提倡迅速的结果基本都有副作用。 因为“迅速”都是从症状上解决问题,而没有抓到根本。 譬如一个地方因为有垃圾,所以招致很多苍蝇、蚊子,如果用杀虫剂喷,苍蝇、蚊子都走了,或者被杀死了。 但是因为垃圾没有移除,过了不久,苍蝇、蚊子又会过来。 所以虽然迅速,看起来效果很快,但是因为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过了不久,同样的症状又会反复出现。 这句话就是告诉人们,要修谦敬之德,对于一个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非常重要。 有一句话是:“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 ”德行的根本最重要的就是谦虚、恭敬。 为什么要谦虚? 《了凡四训》中有一段话:“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想想古代的圣贤人,譬如孔老夫子、孟老夫子,他们和我们同样是人。 “彼何以百世可师? 我何以一身瓦裂? ”为什么孔老夫子、孟老夫子,能够成为百世的师表,直到今天,不分种族、不分国籍的人,提到他们,还非常地尊敬,还愿意向他们学习,而我自己却是一身瓦裂? “瓦裂”,瓦就是陶制的器皿,譬如陶制的杯子、陶制的盘子、陶制的碗等等。 但是陶制的器皿却破碎了,结果就是一文不值。 在《申鉴》中说:“德比于上,欲比于下。 德比于上故知耻,欲比于下故知足。 ”要比德行,不要和那些不如自己的人相比,而是要和那些比自己更有德行的人相比,要和古圣先贤相比。 他们早已经成圣成贤,但自己仍是一身瓦裂、一文不值,这是多么让人惭愧的事情,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 所以“德比于上故知耻”,“知耻近乎勇”。 一个人有了羞耻心,才能提起勇猛精进、断恶修善之心,能够勇于改过。 《孔子家语》中记载,周公辅佐成王的时候,想教导年幼的成王世子之礼,但是成王的父亲武王已经过世。 于是周公就与他自己的儿子伯禽,演示世子之礼给成王观看,让他从中体会到父子、君臣之道,培养起他的谦卑之德。 所以中国的孝道、师道,还有臣道的教育非常深奥、非常有效。 现在的孩子为什么骄慢? 就是因为从小没有侍奉人、孝敬人的孝道教育,没有从小培养起谦敬之德,不知道谦卑恭敬为何物。 因为从来没有侍奉过别人,所有人都是为自己服务,他怎么可能不高高在上、自以为是呢? “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天就是天道自然的规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如果按照“道”去做,就会感召到很多人的帮助;如果违背了“道”,即使是亲朋好友都会被我们伤害,离我们而去。 所以现在的人感觉自己没有朋友,没有值得信任的人,原因在哪里?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如果自己的人生没有知己,没有值得信赖的人,问题一定出在自己的身上,是因为自己没有按照古圣先贤的教诲去做。 所以学习谦卑,就是学习怎样使自己人生得到更多好的助缘。 一个人如果不能放不下傲慢,就是在给自己的人生设置障碍。 明白了这个道理,人们就愿意去培养谦卑之德。 发布时间:2021-11-19 16:38:33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3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