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金刚经》:佛经开头用“如是我闻”,究竟有什么更高的含义? 内容: 众所周知,佛经是佛陀进入涅槃后,众弟子通过回忆的方式,进行结集起来的。 人们为了区别佛陀讲的法,与普通修行者的体会,就在佛经的开头加上了四个字:“如是我闻。 ”关于这一点,其实佛陀在进入涅槃前,就有所交代。 在佛陀进入涅槃的时候,阿难(其实是天眼第一的阿那律让他问的)就问佛陀:“佛灭度后,将来结集经典时,一切经典,以何为首? ”佛陀就告诉他:“一切经典,当安“如是我闻”。 ”就这样,弟子们在结集佛经时,都以“如是我闻”作为佛经的篇首。 这是佛陀涅槃前规定下来的。 所有结集的佛经,都是以佛陀所讲的法为实。 其中,就包括我们现在看到的《金刚经》。 众所周知,佛陀讲的法,如果结合不同的环境,在自己修行的不同时期,都能悟到其中存在的不同含义。 那么,《金刚经》以“如是我闻”作为开头,除了证明这是佛陀讲的经之外,究竟还有什么更高的含义在里面呢? 我们知道,佛陀开悟后,有了无量的大智大慧,并看到了众生皆苦,以及造成苦的根源。 那么,他就要做普度众生的事。 为了知道自己到底能不能度人,他就以他的五侍者来做试验。 试验证明,佛陀与五侍者一讲法,他们就都获得了果位。 也就是佛陀的确能做普度众生的事。 然后,他才扩大讲法的范围。 这些事,佛经中记载得很详细。 也就是说,佛陀讲的法,能够真正做到度人。 在释迦牟尼佛度人以前,甚至包括释迦牟尼佛时代,没有人能做到这件事情,没有人能度脱别人,甚至度脱自己。 其中包括印度最大的宗教——婆罗门教,也做不到这一点。 佛经中,有很多关于婆罗门领袖转入佛陀门下修行的故事。 其中就有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神通第一的目犍连以及解空第一的须菩提等等。 为什么他们会由婆罗门教转入佛教中修行呢? 就是因为当时的婆罗门教,无法真正令众生得到解脱。 由此得知,佛陀讲的话,与其他人讲的东西,存在着很大区别。 既然有区别,就要用一种方式与其它的东西区别开来。 这也就是“如是我闻”的来源。 众所周知,同一句话,不同的人讲出来会有不同的效果。 比如前几年,中国的一位富商王健林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今年我们先定个小目标,比如先挣它一个亿。 ”这句话,如果换做一般人来说,就会显得很可笑。 为什么可笑? 因为一般人,终其一生也无法挣到一个亿。 但是,这句话换做王健林来说,就显得很自然,人们也觉得,他一年挣一个亿,这个目标真的太小太小,甚至有点微不足道。 这就是不同的人,说出来的话所产生的不同效果。 “如是我闻”这四个字里面,就存在这样的含义。 佛陀说的话,能让众生得阿罗汉果,能让众生得菩萨果。 但是一般的人,自己得阿罗汉果、菩萨果都很困难,怎么能让别人得阿罗汉果呢? 那么,如果他说的话,也自称是佛陀说的话,就会起到误人子弟的作用。 而佛陀说的话,如果你也将其混同于普通人的话,那么,你的心里也很难生其修行的信心。 甚至对这些话生疑,生出不信任感。 这样就很难遵照他的话去修行。 也就是说,“如是我闻”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佛陀说的话,甚至也包含了佛陀自己本身在里面。 里面包含了佛陀的威望,以及人们对佛陀的崇拜、信任等等。 《金刚经》中开篇以“如是我闻”作为篇首,确实让人们笃信无疑,这是佛陀讲的法。 这样人们在修行的时候,不用担心无法开慧证果,不用怀疑自己到底能不能修行。 所以,在《金刚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众所周知,佛陀灭度后五百年,就是末法时期。 在这样一个末法时期,都有人对佛讲的法生出实信,足见佛陀以及佛经的威力。 也就是说,“如是我闻”的真实意义,就在于它能让人们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能对佛经、佛陀、佛法生出信心。 以上所述,仅代表云来自身的一点浅见。 如有不到之处,还请大家多多体谅包涵。 发布时间:2021-11-14 13:56:40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2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