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我们跟佛,到底啥关系?——天台宗纲要学记第十一课 内容: 缘起欲提毗卢之正印,深达诸佛之真源,天台法脉,不可不明。 天台宗成立于陈隋之际,因实际开创者智者大师住锡于天台山,故称天台宗。 天台宗以《妙法莲华经》为正依佛经,以《大智度论》为指南,以《中论》为助成,以《大般涅槃经》为扶疏,以《大品般若经》为观法,引《维摩诘经》、《仁王般若经》、《菩萨璎珞本业经》等经以增信。 一代高僧悟公上人,是教内著名的天台宗法师,曾在天台国清寺追随台宗座主静权大师十年,研习天台教观,深解意趣,止观双运、戒定慧三学皆得教内大德赞许,一生以法华之圆顿摄受众生。 2018年,适值智者大师诞辰1480周年之际,慧日禅寺住持传喜法师秉悟公上人之教诲,教弘天台,行归净土,与慧日禅寺僧众一百余人共同研习静权法师著述的《天台宗纲要》。 2021年,正逢悟公上人诞辰100周年。 即日起,我们将陆续推出《天台宗纲要》系列视频,溯天台之法脉,忆上人之德海,一起走进佛陀的一代时教! 《天台宗纲要》学记第十一课第一章、藏教(五)六即六即:一理即,二名字即,三观行即,四相似即,五分证即,六究竟即。 这六即,表明了从凡夫到成佛的一切位次。 为什么叫做六即? “六显因果之事相,即显佛性之理体。 ”从凡夫到成佛,其间因果事相,共有六个阶段,历历分明,不可混滥,所以称“六”。 从凡夫到成佛,所有佛性理体,完全一致,凡夫的佛性,即是菩萨的佛性,也即是一切诸佛的佛性,同然一味,所以称“即”。 譬如初一夜的月亮,和初二、初三、乃至十五夜的月亮,从明暗盈亏方面观察,便有十五天的不同,若从月亮的本体上观察,原只是一个月亮。 同时还要明白“六而常即、即而常六”的道理:从凡夫到成佛,佛性虽然一样,而因果事相,不可混滥,分明有六个阶段,这是“即而常六”。 譬如初一到十五夜的月亮,虽十五天盈亏不同,只是一个月亮,这就如“六而常即”。 初一到十五夜的月亮,虽是一个月亮,然而却有十五天的盈亏不同,这就如“即而常六”。 这六即,表明了从凡夫到成佛的一切位次。 但不管修行到哪个阶段,我们都跟佛保持着最亲密的关系。 哪怕一个人还没有学佛,还不信佛,哪怕正在诽谤佛,他的佛性跟佛也是一样的,佛性理体完全一致。 也正因为佛性理体完全一致,我们才不要冤枉地做凡夫。 用普润大师的《六即颂》来说明六即的道理,是最为恰当的。 “藏通别圆”(一)动静理全是  行藏事尽非冥冥随物去  杳杳不知归这是颂理即佛,指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言。 一切众生,全具佛性之理;这佛性之理,和十方诸佛,完全一样,所以称“理即佛”。 有时候一说“理即佛”,“动静理全是”,有的人就觉得,既然即心是佛,就不用持戒、念佛、修善、作福了,甚至呵佛骂祖。 实际上我们是“行藏事尽非”,佛性还领会不了,还是行在凡夫上,然后就“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 所以遇到佛教是不容易的,要珍惜,不能当口头禅。 当口头禅就不行了,就“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还有一种人呢,光说“我是凡夫,我怎么能成佛呀? ”“像我这样的人,怎么能去极乐世界呢? ”这就不知道“动静理全是”,就辜负了自己的佛性。 《教观纲宗释义》 蕅益大师理即者,偏真也。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生灭灭已。 寂灭为乐。 因灭会真,灭非真谛。 灭尚非真,况苦集道。 真谛在因果事相之外,故依衍教,判曰偏真。 (二)方听无生曲  始闻不死歌今知当体是  翻恨自磋陀这是颂名字即佛,指闻名知字,悟解佛性而言。 学佛人从善知识所,或经论中,悟解不生不灭的本有佛性。 已知佛性的名字,知道自己的佛性,和十方诸佛的佛性,完全一样,所以称“名字即佛”。 《教观纲宗释义》 蕅益大师名字即者,学名字也。 知一切法,从因缘生,不从时、方、梵天、极微、四大等生,亦非无因缘自然而生,知因缘所生法,皆悉无常无我。 (三)念念照常理  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  无假亦无真这是颂观行即佛,指已悟佛性,顺性起修而言。 依教修观行,而能观的智慧,所观的境界,本来和十方诸佛,完全一样,所以称“观行即佛”。 一边知道我们的佛性与佛同体,一边又用佛法来对治我们众生的习妄,“心心息幻尘”,那我们就朝着成佛这个目标了。 虽然从理性上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佛,但在事上是差很远很远的。 理是需要顿悟的,事是因次第尽的。 藏通别圆越到后面,凡夫跟佛之间越来越没有距离,这就需要大智慧、大福德。 大智慧、大福德从哪里来? 就从学佛当中来。 《教观纲宗释义》 蕅益大师  观行即者,一五停心,二别相念,三总相念。 外凡资粮位也。 (四)四住虽先落  六尘末尽空眼中犹有翳  空里见花红这是颂相似即佛,指观行有得,相似解发而言。 虽没有真正断惑证真,却相似于断惑证真,所以称“相似即佛”。 《教观纲宗释义》 蕅益大师相似即者,内凡加行位也。 一暖、二顶、三忍、四世第一,得色界有漏善根,能入见道。 (五)豁尔心开悟  湛然一切通穷源犹未尽  尚见月朦胧这是颂分证即佛,指分断无明,分证法身而言(法身就是佛性)。 从断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直到断四十一品无明,证四十一分法身,都属于分证即佛。 无明分分而断,法身分分而证,所以称“分证即佛”《教观纲宗释义》 蕅益大师分证即者,前三果有学位也。 初须陀洹果,此云预流。 用八忍八智,顿断三界见惑,初预圣流,名见道位。 二斯陀含果,此云一来。 断欲界六品思惑,余三品在,犹润一生。 三阿那含果,此云不还。 断欲界思惑尽,进断上八地思,不复还来欲界。 此二名修道位。 (六)从来真是妄  今日妄皆真但复本时性  更无一法新这是颂究竟即佛,指真穷惑尽,智断圆满而言。 无明断尽,法身圆证,这是妙觉极果的位次(妙觉就是佛),所以称“究竟即佛”。 众生无明的本体,觉悟了就是诸佛的法身。 六道、地狱的苦报是祂变出来的,极乐世界、诸佛的刹土也是祂变出来的。 同样一个体,最后的受用天差地别。 我们拿起佛经,这里面句句含义都是非常深的。 《阿弥陀经》里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这里面就有很多意思。 虽然在空间感上,极乐世界跟我们是连着的,也就是说,理上是同体的,但是从差别上,却是十万亿佛土的差距,就是说,凡人跟圣人之间是差很多的。 极乐世界是“但受诸乐”,苦的名字都听不到,我们是但有诸苦,乐都是苦的,这个差距有多大! 如果没有论去解释经,光读经,我们就不知道这个经里佛到底含藏了多少意思,佛怎么造化我们、让我们转染成净,从浊土生到净土。 《阿弥陀经》里面,“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实际上是暗含、具足了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的庄严的。 诸佛菩萨都经过了这些修行,然后因为这些修行,产生果,这个果成为祂正报、依报的庄严。 那我们呢? 我们没有按照这个去修,而是贪、嗔、痴,所以我们这个世界就会有地狱、饿鬼、畜生。 《教观纲宗释义》 蕅益大师究竟即者,三乘无学位也。 一小乘第四阿罗汉果,此含三义:一杀贼,二应供,三无生。 断三界见思俱尽,子缚已断,果缚尚存,名有余涅槃。 若灰身泯智,名无余涅槃。 二中乘辟支佛果。 此人根性稍利,逆顺观察十二因缘,断见思惑,与罗汉同,更侵习气,故居声闻上。 三大乘佛果。 此人根性大利,从初发心,缘四谛境,发四弘誓,即名菩萨,修行六度。 在藏、通、别、圆里,只有圆教才真正达到了六即。 藏、通、别三教在讲六即的时候,这个“即”都不是很真实的,只有在圆教的时候,这个六即才是真真实实的六即。 藏教虽然讲六即,但实际上“六而不即”,祂本身就安住在我们分别心的状态里。 《大智度论》如佛说四念处,是中不离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 何以故? 四念处中:四种精进,则是四正勤;四种定,是为四如意足;五种善法,是为五根、五力。 四念处虽具足能得道,亦应说四正勤等诸法。 何以故? 众生心种种不同,结使亦种种,所乐所解法亦种种。 无垢清净光 慧日破诸暗 能伏灾风火 普明照世间回  向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发布时间:2021-11-08 10:01:53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2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