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月映虚舟禅宗概论3013 圆觉经威德自在菩萨 内容: 3013  圆觉经威德自在菩萨《圆觉经》威德自在菩萨品讲得核心是三种修法,不管是什么门派,怎样的修持,其实都离不开这三种修法。 一种是奢摩他,一种是三摩钵提,一种是禅那。 当然《楞伽经》(唐本)里会用等智,对应的也是奢摩他和三摩钵提。 那我们举个例子,看看这三种的差别,先看奢摩他的原文:“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 此方便者,名奢摩他”奢摩他就是我们通常讲的禅修。 奢摩他像什么呢? 就好比我们心乱的时候,就像鱼缸中浑浊的水,慢慢水沉淀下来。 我们静下来,我们看住念头,回到呼吸。 各种的所谓六妙法门。 就是整个小乘的基础的禅定。 禅定解脱,讲得是整个的过程,就是由净圆觉。 由净之后,我们的妄念能沉下来,能清。 随着清,我们慢慢的由澄诸念,觉识烦动。 由我们的定力,定能生慧,由定力再把业力翻出来,再回来,整个这个过程就是奢摩他。 这是最寻常的讲法,也是我们以为讲的定慧禅定,都以为是这个,其实不止于此。 《圆觉经》《楞伽经》(唐本)乃至禅宗,其实根本的核心是如幻三昧,也就是三摩钵提。 通常人似乎都没听过,修持这个的人也极少。 它的原文怎么说:“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 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 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灭。 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 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 我们大致这么说奢摩他是由因向果修。 如果和三摩钵提相对应,三摩钵提是由果向因修。 我们整个的课程,其实都是围绕这个如幻三昧来讲。 《楞伽经》(唐本)你去看,包括禅宗的真正原本的经典你去读,都是围绕这个核心:三摩钵提。 我们一直讲如幻如幻,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识性及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信心铭》《永嘉证道歌》仔细去看,如苗渐增长。 我们说断法,例如鱼缸中的水是浑浊的。 但是我由见地故,我这儿能够过滤,不动。 不动当中,这些烦恼客尘起来会被过滤掉,不除妄想不求真,我看到它就好,但是我不再增长。 这个时候,妄念就熄灭了,业的相续也会断掉。 所以我们这个断是相对于这个。 一个相续到这儿,遇到这个见地。 啪! 一下停住了。 那么这个就断掉了。 由此发大悲轻安。 自己如果这样的断掉。 一个是了解众生断不掉随着业轮转的,随着心念去轮转。 另一部分也就是知道,不管是什么样的,如果从这断,就知道本来清净。 其他的是我们相续当中生出来的,看《楞伽经》(唐本)反复讲这个,如瀑流一般,像泥石流一样的被冲走,一开门一万多苍蝇顶一个跟头。 我们那些种子识,那些业力,推动着我们,由此我们知道本来清净。 金非销故有(《圆觉经》金刚藏菩萨品),直接从这起,不管再多,一点儿点来,都是可以的,因为它是幻。 所以它是可以被堪破的,被消灭的,如幻。 由此而生出的大悲轻安。 所以它以不动为根。 在五方佛里是偏东方:文殊菩萨,维摩诘,普眼长者,药师佛,阿閦佛,包括金刚萨埵,这一系列的全部主体是东方。 一个是不动,一个是大悲,悲智双运,整个这一系列都是这样的修法,大悲轻安,一切菩萨从此起行,这个就是指三摩钵提。 那我们再看第三个禅那:“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了知身心皆为挂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 ”既不去幻化,也不取净相,就是不取动、乱、幻化的相,也不取安静的相。 所以这叫一相三昧。 从弥勒菩萨讲过来,都是这块儿,“了知身心皆为挂碍”。 我刚才讲了从触-受,从脐轮开始。 “无知觉明,不依诸碍 。 ”我们的心它起它的妄念,“不除妄想不求真”(《永嘉证道歌》)“不用求真,唯须息见,止动无动,动止无止。 ”(《信心铭》)。 “永得超过碍无碍境”。 如幻,不跟它互动,所以不动。 “受用世界及与身心。 ”这实际上如果和三摩钵提的侧重。 我们讲打禅七,讲面壁,这都是对的第七识。 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这个“入”,就是说我们不去埋种子,那么第七识看住。 打禅七,看住第七识,这个是平等性智。 在整个八识二无我当中,有恒有审,就是第七识。 那么第八识也不判断。 第六识是思维,我们正用的时候,它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我们说世间的智慧,一种知识体系,逻辑。 这个用好了,本身不是问题。 意识是可以被善用的,也是我们学习的一个拐杖。 所以我们才会有唯识,或者能够学经学论。 就是这个思维能力,包括日间的生活,“鼻香舌咸醋”“事存函盖合”(《参同契》)都是需要意识的。 那么这八识当中,最核心是在第七识,那么就抓住第七识,叫平常心是道。 那这个修法,更接近赵州禅师的修法,赵州的法脉,我们整个是在平等性智上。 “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便能内发寂灭轻安。 ”所以由这个心如墙壁可以入道,面壁指的是这个。 “内发寂灭轻安 ”它是基于我们“本来”的不动,然后反过来在平等上。 也就是不除妄想不求真(《永嘉证道歌》),但莫憎爱洞然明白(《信心铭》),都是在这儿。 “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 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这个也是非常核心的。 “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 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修习。 ”所以我们这个课是这样的,没有门槛。 我们没有门槛,只有大家众生自己有门槛。 他接受不了这样的法,没有办法。 但是能接受,为什么你听着就会改变,不用求知求懂求解。 你只有在这里,我们一起走,就会变化,实际上是在这儿。 “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修习”所以我们这个课都是在这个级别上讲,能够随顺,修习,咱们同行同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 所以见闻觉知是小乘,悟法解意是大乘,无修无得是最上乘。 所以我们看我们在哪一乘。 所以整儿圆觉,修持,各种修法,不离这三个,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 “月映虚舟”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发布时间:2021-10-22 20:11:04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2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