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月映虚舟禅宗概论3011 圆觉经弥勒菩萨 内容: 3011  圆觉经弥勒菩萨我们现代被误解的菩萨,一个是地藏菩萨,一个是弥勒菩萨,被民俗搞坏了。 我们讲真实的弥勒菩萨的含义是什么? 弥勒菩萨原本是又高大又帅,乐山大佛,实际上按照弥勒菩萨等身像来完成的,你想弥勒菩萨站起来就有多大。 传统弥勒是代表法叫慈士,什么叫慈士呢? 我们说慈悲,悲是说观音菩萨,慈就是弥勒菩萨。 那个慈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不是那么浅显,就是那么容易用世间语言去懂的。 我们来想象一下,学生问老师,食堂在哪啊? 老师告诉学生从这个门右拐就到了。 而学生非要绕地球一圈再回来。 很多人就是这样的,他非要绕一圈,他觉得那才叫修行,叫精进。 也没有办法,你只能陪着他走啊。 就是一个老师,带着一帮非得绕弯儿的倒霉孩子,老师又怕学生跑丢了,怕学生出事儿。 老师还得在绕这个地球一圈的过程中,慢慢让学生懂什么是佛法。 慢慢的把学生导引到正道上,哪怕学生绕地球一圈,哪怕学生阿僧祇劫最后能够去入这个门。 哪怕这一个梦做上几劫,做上几万年,能醒了那就是好样的。 老师的这个陪着,这个叫慈。 我们讲浴佛节的时候提到勒菩萨是很早发心,很早修持的。 在弥勒菩萨修持的时候,释迦佛那时候还是旁生,还是动物的身。 那么释迦佛的修持,在前面浴佛节里我们讲了,非常迅猛,非常直接。 就是穿透一切的苦,把所有的轮回、所有的苦,成为成就我们庄严的千叶莲花。 那么弥勒菩萨发的愿是什么呢? 能不能不经历这种苦,舍眼睛、舍身饲虎、断胳膊断腿,太暴力了,太血腥了。 能不能来点老少皆宜的,咱们慢慢来,咱来个佛法养生堂,一点儿一点儿教。 那他发的愿是这样的,是要稳稳地来。 那基于这样的,形成了不管多慢,稳稳地一步一步的导引。 像禅宗直接右拐就到了。 那弥勒的法呢,你绕地球一圈回来。 没关系,把这个法给你讲出来。 基于这个慈,所对应的就是法。 我们讲,回向回向。 一定要站在佛的视角去看这件事儿。 悲是救度,慈:只要你想学,哪怕你颠倒,哪怕你是个熊孩子,陪着你,一点儿点儿的等着你长大,一点儿点儿的去各种方便教化,所以他对的是法。 那我们看传统的寺院,真正的老寺院,比方说正定的隆兴寺,宋代的寺院。 我们看到,一边就是大藏经,有转轮藏。 大藏经的对面一定是弥勒菩萨,这样的弥勒菩萨都是非常高。 在雍和宫也有,它都是一根木头,一根簪檀香,所以表的是法。 簪檀香,一根檀香木,雕刻出来一个完整的一尊佛像,它表的是这个意。 所以大藏经对过来就是弥勒,弥勒对过来是法。 所以释迦佛说,我们这一劫过去,到下一个佛,是当来下生弥勒菩萨。 那个时候是增劫,我们是在减劫,就是世界轮回越来越深,业障越来越重,无明越来越厚,越来越难修持。 所以这时候必须用密法,必须用佛乘,用禅宗这样的,用金刚乘这样的,才能在这个时代打出来。 所以这种千叶莲花,大悲莲花法门,是这个时代的最适合的。 因为没有时间让你绕地球一圈了,赶快跑,赶快从安全通道去逃离这个地方。 其实逃离得是自我,逃离这个共业。 我们直接穿透这些火,穿透这些水,穿越毒虫猛兽,直接赶快证悟了。 所以它非常的迅猛,当然它要我们的勇气、信心和托付,去共同的完成。 明白这就是两种法的特质,没有好坏对错。 那么弥勒菩萨呢,就是在增劫当中,寿命非常长,我们可以有很多时间去犯错,去试错,很多时间可以慢慢的墨迹的学习。 没关系,稳稳的,反正生命够长。 无数条命,不会gameover,慢慢玩儿。 而且他福报越来越大,总体来讲无明越来越少。 在这种情况下的修学就可以慢慢来。 所以出家在寺院的修持,稳扎稳打,系统学习,都是属于弥勒的系统。 是常规的学校的,稳扎稳打的这种修学这就属于弥勒菩萨。 释迦佛属于特种兵的训练,这个是它法的差别。 那我们明白,实际上弥勒菩萨表的是法,是佛的慈的显现。 像一个教务主任,去安排我们的生活,陪着我们长大。 那么回到《圆觉经》的弥勒菩萨,前面会因为爱欲而有生命,而会有轮回。 我们这块儿也要回到最直接的一段实际上《维摩诘经》的观众生品的文殊和维摩诘的对话,这段是最精彩的:文殊师利又问:“生死有畏,菩萨当何所依? ”维摩诘言:“菩萨于生死畏中,当依如来功德之力。 ”文殊师利又问:“菩萨欲依如来功德之力,当何所住。 ”我们先说这第一句,我们修行是非常难的,有非常多的困境和障碍。 这当中,就像我们需要被救度,不是我不肯往出爬,确实有些障碍靠自己很难。 尤其遇到险境的时候,我们需要救援,我们需要脱离险境的。 修行当中会不断地遇到这样的情况。 小朋友愿意走了,但是要靠大人保护,要有监护人,别被车撞倒,别被水烫到。 我们需要依靠监护人,我们要依靠三宝的加持力,这就是皈依的原理。 必须是这样的,而不是认为我能怎么样,这前提是“我”。 而是我愿意那样,然后我们能够顺应佛法,顺应三宝的加持。 这就从我们那种颠倒、执拗、熊孩子变成一个真正的一个好学生。 毕竟有这样的障碍,我们需要三宝的加持,这块儿是虔敬心。 菩萨欲依如来功德之力,当何所住。 我皈依后,怎么修呢? 菩萨欲依如来功德力者,当住度脱一切众生。 什么叫度脱一切众生? 《六祖坛经》(曹溪版本)中的传香忏悔里说: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 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 所以前面两个是自心,就是我们的妄心,后面两个自性是本来。 那么度脱一切众生,就是度脱一切烦恼。 烦恼无边誓愿断,你内心一个烦恼,一个颠倒,那你就没成佛。 所以我们要度脱一切众生,我们内在度脱一切众生,投射出来,因为无我无他。 当你对内在的众生烦恼众生是这样的时候,你对他人,对世界也会是这样的心。 这就是我们慈心和菩提心的展开。 但第一个众生,是你自己。 而且最要命的众生,是你眼前的这个烦恼。 不舍众生,就是我们不放过这个烦恼。 一个烦恼都不放过,我们要把它,要体认他背后的实相,要直接就此烦恼而证菩提。 昨天讲的火中生莲终不坏。 所以我们面对众生有没有慈悲呢? 就是你面对你烦恼这一刻,是一个依如来功德之力的这样的心吗? 是一个清净的能清除自己障碍的心吗? 去能够开显自心的心吗? 所谓开示悟入,我们有没有意愿。 又问:“欲度众生,当何所除。 ”好,我愿意这样去做,那怎么做呢? 答曰:“欲度众生,除其烦恼。 ”又问:“欲除烦恼,当何所行? ”答曰:“当行正念。 ”又问:“云何行于正念? ”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我们才会有持戒,第一就是布施,布施就是舍,舍掉这些以我为中心。 我们才会有持戒,持戒之后,我们才会有安忍。 安忍之后,我们才会有精进。 就是一开始是被迫持戒,我不得不这样。 持戒之后,尝到了甜头。 哎呀! 真的是这样,是我愿意这样做,这就叫安忍。 这就是持戒和安忍的差别,从安忍之后得到甜头,哇,这样清安,这样一种的清明,这样一种的生命的展开,这时候修行不是一个苦差事,而是发自内心的欢喜。 由这样的一种清安和欢喜,生出来的我愿意去做,这个叫做精进。 如果在那苦大仇深,积分换购,那叫较劲,那叫颠倒。 六度是有次第的。 从这到了精进,精进之后,你才会有禅定,才会有般若。 答曰:“当行正念。 ”又问:“云何行于正念。 ”答曰:“当行不生不灭。 ”我们前面一直围绕的,法供养讲,这儿不重复讲。 又问:“何法不生? 何法不灭? 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灭。 实际上,我们那种颠倒就是不善。 本来的那个慈悲、空性、明觉这个是善。 所以善是本来的,不是修出来的。 而不善是因为我们颠倒想出来的,所以不生不灭,不善不生。 所以叫不造诸恶,做善尽心,是明诸佛之教。 说这个是诸佛都是这个意思,和这句是一个意思。 不造诸恶,我不颠倒,做善尽心,做善,连这个善都要放掉,因为那是本来,那是直心,那是自然流淌的。 所以做善尽心,连这个善念,连这个法都要除,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所以善法不灭,因为它是自性本来的。 善不善孰为本。 这块儿,维摩诘就给文殊菩萨挖坑了。 你说善不善,那么善不善,如果落入概念,它就是一对儿。 那么拿这句话来问,打禅机,你看文殊菩萨怎么做。 善不善孰为本,当我们说善不善的时候,前面可以讲了,身、语、意,因为这个身,我们才会有好恶。 又问:“善不善孰为本? ”答曰:“身为本。 ”又问:“身孰为本? ”答曰:“贪为本。 ”又问:“欲贪孰为本? ”答曰:“虚妄分别为本。 ”又问:“虚妄分别孰为本? ”答曰:“颠倒想为本。 ”又问:“颠倒想孰为本? ”这又是一个坑,文殊菩萨,无住为本。 无念、无相、无住。 又问:“无住孰为本? ”答曰:“无住则无本。 文殊师利! 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我们知道这就是法的根本,我们说真正的法的供养。 从空中,从无中去生,实际上这一段,其实是《维摩诘经》的轴。 这个前面是各种的问题,我们怎么去修。 从这往后是各种方便,由我们的智慧和见地生出的方便。 所以文殊菩萨的这个就是中间的轴。 这也是它的眼。 那么我们这一段明白之后回来再看,《圆觉经》弥勒菩萨品,就很清楚了,其实讲的就是这件事儿。 一者理障,碍正知见;二者事障,续诸生死。 理事无碍,事是因果,是缘起的。 所以我们从缘起上、因缘上要清净,别给自己找事儿。 理,是个那个本来清净,是正见。 这里面这样去展开修持。 那么结合这句,再讲前面的弥勒菩萨的深意。 我们才知道,弥勒菩萨品,到底根基在哪? 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开发未悟,乃至示现种种形相,逆顺境界,与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无始清净愿力。 这就是我刚才讲的慈士,倒霉孩子、熊孩子,老师也不舍你,陪着你。 与其同事,陪着你,好像在跟你一块儿玩。 实际上他是明白的,我们是在那颠倒的,淘气的熊孩子,不听话。 皆依无始清净愿力。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于大圆觉起增上心,当发菩萨清净大愿,应作是言:‘愿我今者住佛圆觉,求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与二乘。 ’这是我刚讲的切西瓜或各种颠倒。 一个就是:从门入得不是家珍,佛向性中做,莫向心外求。 另外一个:当依如来功德,当以三宝加持之力,这样才能是修行的框架。 依愿修行,渐断诸障,障尽愿满,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证大圆觉妙庄严域。 所以这种大庄严,也就示现弥勒菩萨。 到《华严经》里,就会是现出整个大宝楼阁。 大宝楼阁就是整个轮回当中的各种心,其实都在那。 就像心的图书馆,我们所有心识都在大宝楼阁当中。 我们的心念都在这种空性当中了然。 我们每一念诸佛兮知悉见,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跟诸佛这样的心心相惜,也可以跟诸佛一样的同体无异,所以这个才是弥勒的深意。 “月映虚舟”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发布时间:2021-10-19 20:58:15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2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