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月映虚舟禅宗概论3005 圆觉经文殊菩萨:禅宗的修行方法 内容: 3005 圆觉经文殊菩萨:禅宗的修行方法从上节讲第八识、分别事识、现识、真识,我们一步一步契入到修行。 尤其说禅宗的修行到底和一般的修行差别在哪里? 我们逐一地开始讲解。 我们依照的是《圆觉经》,《圆觉经》的第一章是文殊菩萨品。 “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教授菩萨。 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云何无明?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 善男子,空实无华,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 ”我们结合前面的课程来看。 面对一件事情,如果我们在不同的修法当中会怎么面对? 那么禅宗的不一样的方法在哪里? 就一件事情,我们会生出念头:我不想……,我想……。 基于这个身,我来做出的判断。 我的第七识,是这个取舍。 我不想承担后果,或者我压根儿这些事儿就不想面对。 真实是怎么样,我不关心,我就想这么待着,或者就想怎么样……如果按照小乘的修法。 我们应该干什么? 我们应该知道轮回的过患,思议梦幻空华,到死什么都捞不着。 观因缘,缘起是空。 我们应该出家修行;我们应该专心修持佛法;我们应该去累积善业。 不造诸恶,做善尽心。 我们还是出家,按照佛陀的修法,这个比较偏于宗教。 最好还得上学,知识改变命运,你乐意不乐意也要去上学,你还得去幼儿园,这是一样的道理。 它是一种深层的价值取舍:不要这个! 要那个! 我们通过持戒的方法去做。 这是小乘的方法。 大乘就从深层认识到,然后从内在的见地转化去做这件事。 外在的逼迫可能会弱,自己做出抉择。 会转化我之前的判断,会认识到因为我昏沉、因为我的怠惰、因为心识有业障。 所以我应该去念念仪轨,我应该把我的功课做完,然后去转化我的业。 通过转化这个业,使得我能生出善根,使我能够……,这也是一种方式。 那么禅宗怎么做呢? 我们看《圆觉经》。 刚才这一段,文殊师利菩萨。 那么我们讲了八识,我不管做什么抉择。 现识是什么? 我的反应,我的烦恼从哪来? 我现在烦。 那你就知道你不是面对事情怎么样。 这件事该做就去做,困了睡,饿了吃。 但是我分明在面对的是一个情绪、一个态度、一个价值。 那么要认清楚这才是烦恼。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我憎爱的时候,这个烦从哪儿来? 这个方法是不一样的。 我这个烦从哪来? 从“我不想”后边的“我”。 那这个“我”在哪儿? 有一个我看到了“我不想”。 深层有个声音说:我也知道,但是“我”还是“不想”。 那么这时候怎么做呢? 我们这时候要知道这个是“幻”。 不管现在“是想去,别拦着我,我就想去”。 我们都回来,断掉这个“念”。 就是不在这个事儿上,这个事儿且不论,这个抉择且不论,我关键是我这样的一个状态,这是轮回。 不是在这件事儿上,我做了抉择。 换哪件事儿上我都是这个机制,我现在核心要去解决我这个“机制”的问题,这个机制问题不解决,我会一直在轮回当中,被这个去左右。 我会一直在这儿上面,再放大各种的业。 所以我们要去面对这个心,我要承担这个自我,我这时候要做主,不要随它跑。 做主是什么啊? 并不是要做,还是不做。 而是这一刻的安住,和切断我们的妄念之流。 怎么切断呢? 就是不把它当真,它是幻。 但是有一个人知道,这个“知道”是什么呢? 这背后“这个”,怎么让它显现出来呢? 这时候这个“业”出来,就不会推着你,被它推推搡搡的,你在这儿很难受。 还是,“哦,我知道我有个念头。 没有什么,我不理它就完了。 ”这一点如果我们还做不到,那么我们用持咒也罢,大礼拜也罢,关键是这个“断”。 我们说:断法,断法,断我法,断境法。 断我,断的是后边的这个受者。 我见人见的这个受者。 断境法,是这种抉择的状态。 我遇到抉择的状态,境由能境  能由境能。 境由能境,这个境显是因为我有这个心,所以我每回遇到这儿,就会有这个困境。 这个境是由我这个心识的惯性和业投射出来的。 境由能境,由我这个“能”,去显示这个境。 所以我躲不过我自己,只要这个不解决,遇什么到事儿就会显现。 境逐能沉,我不是要息掉外边的事儿,而是要切断我这个“执念”的心。 境逐能沉,它随着“能”沉。 那么这个“能”在这儿跳,我不理它。 我只管念佛,“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我们不需要学另外一套殊胜的佛法,学另外一套更高明的见地。 然后去告诉我自己,我应该依照那个见地。 我们不管它,而是“本来清净,本自具足。 ”这个菩提是什么呢? 我现在是被“无明”障蔽,所以“见空中华及第二月”。 它是一个幻,我知道我的身在这儿,虽然我这一刻,是完全被裹挟,完全被绑架的。 那我就要去皈依三宝,我要呼叫救援。 那回到我自己的心,让我自己做主,醒过来。 那么关键是在“这儿”,不在事儿上。 只要落在事儿上,这件事已经没得聊了。 这是前面的所有的课凝聚到这儿,我们来看修行的节点在哪里? 这时候“在在流过”,念诵阿弥陀佛,还是嗡玛尼贝美哄或者是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或者大礼拜,我安住在这儿。 这个:在在流过,我不去跟这个事儿打架,我只是回到这个“在在流过”,让我本来清净得以显现。 那么业力,实际上它只是一些“种子”。 当你不去跟它互动的时候,它就是一个力,一种应力。 是我们以往所凝结的应力。 这当中:“不用求真,唯须息见”“无明实性既佛性,幻化空身既法身”。 不用去求个“对”,我只管念佛,只管打坐。 这时候那个力量,会随着“照见五蕴皆空”。 我在这儿,你就看着它。 两个龙。 一个善,一个恶,两个念头打架,你到底怎么办? 老僧只管看。 这时候我们就在这儿,“春花秋月夏杜鹃,冬雪寂寂溢清寒”。 “一朝风月”,我不管你。 “万古长空”,我就在这儿。 那么这样去修,这个才是节点。 从一开始就不卷入,卷入就输,所以叫断。 它只是断,断掉什么? 断掉幻,断掉我和幻的“互动”,我并不是消灭它,而是我不跟它互动。 那么这个时候,“能断”的这个是真,就是我能够停的,这是我的明觉。 而这个“能变化”本身是空性。 如果它不是空性,这已经是定的事儿了,你改变不了,铁不能变成木头。 所以我们是把金子当金子看,因为它本来是这样的,所以我安住于它,让它得以显现。 这是完全不同,从一开始就是承认这个“本来”,从这儿来做功夫,我们这个就是:断、断、断,一刹那一刹那地去断。 因为我们心是相续的,过去不可得,现在不可得,未来不可得。 唯有珍视:当下,这个当下之心。 在在流过,我们回到这一句,回到修持,切断、切断、切断,这个就叫如幻。 前面,我们知道那个是幻,幻的对面是真。 所以我不跟幻互动,我承认这个真。 哪怕我现在看不到,但是我看不到,我分明在做的这个不就是嘛,这个念佛者是谁呢? 这个念佛者分明是佛,不管我前面投射出地狱,投射出天宫,这个念佛者是谁? “如众空华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 何以故? 无生处故。 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 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何以故? 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 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 ”这既是我们修行,就是这样的去断。 要点:不要在事儿上打架,往回走,回到这个当下,不跟它互动,不理他,二龙相争,老僧只管看。 一念觉,一念佛。 一念迷,一念众生。 念念觉,念念佛。 所以我们去看,释功德净土,这样去做功夫。 这就是文殊菩萨这一品,告诉我们的修法。 我们从这儿去讲到了禅宗的修法和小乘、大乘的不同。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这就是文殊菩萨这品。 下面我们再说普贤菩萨,一个一个的,就是清晰,到底功夫是怎么做。 所以从整个儿前面的课程是“见”,这部分的课程是“修”,再下一步的课程是“行”,行会延伸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们课程会不断的这样展开。 “月映虚舟”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发布时间:2021-10-13 20:19:37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2006